巨型麻花
天津小吃三绝,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这三种小吃各有独到之处,这些年天津人吃麻花吃的不多,但天津大麻花在全国的影响力一点也不差,很多时候都是天津小吃形象的代言符号,再加上“开心麻花”电影的火爆,天津麻花知名度更上一层楼。最早的天津麻花是什么样?十八街麻花为什么出名?十八街究竟是哪条街?我说说您听听,在想当初——
最早的天津麻花有三种炸法,一是用两三根白条拧在一起不捏头,叫“绳子头”;二是两根白条加一根麻条拧在一起,叫“花里虎”;三是用两三根麻条拧在一起,叫“麻轴”。这三种麻花有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吃起来艮硬。
十八街麻花
上世纪初,天津东楼一带,有个叫刘老八的小贩,开了家麻花铺。最早刘老八卖“花里虎”麻花,他经常变着花样改造,不仅炸发面的,还炸死面的、半发面的,在面里搀点白糖,加点芝麻,口感提升了不少,生意挺红火。
20年代,范贵才、范贵林兄弟二人从河北大城逃荒来天津,在刘老八的麻花铺当小伙计。范家兄弟人勤快,干活爱动脑子,在麻花的配料、工艺、外形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上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小料的酥馅,兑碱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增减配比,炸出的麻花一年四季酥软香脆,独占一绝。刘老八麻花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天津城无人不知。1937年,范家哥儿俩在大沽南路各开了一间门脸,取名为“贵发祥”和“贵发成”,专卖麻花。
十八街麻花
那么桂发祥麻花为什么叫“十八街麻花”?天津有没有十八街?这个问题有几个版本的答案,但都不明确。桂发祥所在的大沽路东楼段海河西岸,最早属河间府静海县,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海河以西、大沽路以东、琼州道以北地区划为德租界。1919年收回德租界后改名为“特别第一区”,1943年改为“第十区”。1945年,将天津县乡区二所和五所各一部分划入,合并为“第六区”。
关于“十八街”的来源,一种说法是,在50年代,东楼一带为“六区十八街公所”管辖,麻花店在此辖区内,所以人们习称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是“六区十八街公所”的简称,并没有这条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