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民魏谨言给*妻子做“改良版东北包饭”。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成都9月2日电 题:四川成都:每一位居家的成都“耙耳朵”,都是“隐藏厨神”
作者 贺劭清 岳依桐 祝欢
“锅你洗了哇,碗你洗了哇,脏衣裤一抹多,你都洗了哇……”这一出自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四川方言情景喜剧《幸福耙耳朵》的歌曲,正是四川“耙耳朵”的真实写照。在四川话中,“耙”指柔软的意思。“耙耳朵”就是怕老婆的男人,也是女人心中好男人的象征。
成都市民魏谨言在厨房做饭。 受访者供图
为遏制疫情扩散,成都自9月1日起开始实行为期四天的全域全员核酸检测,全体居民原则居家。在本次居家期间,不少成都“耙耳朵”主动扛起了全家一日三餐的大任,暴露出隐藏的“厨神”属性。
邛崃奶汤面、宜宾姜鸭面、雅安挞挞面、崇州渣渣面、武胜麻哥面、广元蒸凉面……四川21个地市州皆有当地特色早餐面条。大部分成都市民在家中最常吃的面条,并非被游客熟知的担担面,而多为一碗热气腾腾的红油辣子面或番茄鸡蛋面。
贺平做的番茄鸡蛋面。 受访者供图
和匀蛋液、猛力拍蒜、番茄切片……9月2日7时许,居住在成都某封控小区的电力工人贺平已开始为全家准备早饭。初秋的清晨天气凉爽,厨房的玻璃窗因热火朝天的灶台,被蒙上一层温暖的水雾,在沸腾的锅中撒上一大把翠绿葱花,热气腾腾的番茄鸡蛋面宣告出炉。
“如果昨晚有剩菜,拿来当面哨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哩。”“烩不厌细”是刻在每位四川人骨子里的基因密码。谈及早餐小面,贺平打开了“话匣子”。在这位年过半百的大叔看来,好面的标准不在于食材而在于“用心”,老婆爱吃硬面,面条断生即可捞出;5岁的乖孙孙需要吃软软的“耙面条”;健身的女儿在面条外还需要额外加一份水煮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