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县碗坨的做法,蓟县碗托的家常做法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2-12-12 08:26:13

山西河曲纯荞麦灌肠切片

天津蓟县碗坨的做法,蓟县碗托的家常做法(13)

陕北子长纯荞麦灌肠切丝

倘若这种「素」灌肠是晋中、晋东南等地「灌肠」的原始形式,那么,又是什么时候变成和「碗脱」一样,用碗来成型,而不再用猪大肠来制作的呢?

在晋中的徐沟县(今清徐县徐沟镇),也正是「碗脱区」和「灌肠区」的边界处,我们找到了新的蛛丝马迹。

天津蓟县碗坨的做法,蓟县碗托的家常做法(14)

民国时期的徐沟文人刘文炳(1876—1954),利用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徐沟县志》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山西地方志。其体例严谨,一改封建时代旧志的风格,采用了科学研究及统计的方法,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甚至还史无前例地运用音韵学、语音学研究了徐沟方言,堪称史上第一部晋语研究著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种乱世,辗转多地,最终由一己之力于1942年在甘肃天水*青,是山西史上的伟人之一。

天津蓟县碗坨的做法,蓟县碗托的家常做法(15)

在该《徐沟县志》的「民俗志」中,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徐沟民众的各种饮食。其中有一句:

荞面汁在碗蒸熟成固体者,曰贯肠(以猪血和之者),一曰碗脱(以盐汁和之者)

这不正是「红灌肠」和「白灌肠」的区别么!

在今天晋中一带的徐沟、榆次等地,老一辈曾有「红灌肠」「白灌肠」之区分,红灌肠就是在荞麦汁中混入一些猪血,然后碗里蒸熟,因此显红色;白灌肠则不加入猪血,只加入一些调味料,然后在碗里蒸熟成型,因此显灰白色。只不过现在人们随着观念的改变,已经越来越少有人吃「红灌肠」了,绝大多数店里都只贩卖「白灌肠」了。

而在几十年前《徐沟县志》时代,红白灌肠还是以「灌肠」「碗脱」来区分的。

相信读到这里,我们已经不难理出一个「灌肠」的脉络:

  1. 晋地大部曾广泛存在将荞面和猪血灌入猪大肠然后蒸熟、切制的「灌肠」,晋中地区也不例外。
  2. 后来一种叫做「碗脱」的食品进入晋中,特点是纯素荞面,碗内蒸熟成型。
  3. 碗脱的工艺影响了旧的灌肠制法,人们开始弃用不易得的猪肠,也使用碗来做模具,但是内容物依旧是荞面 猪血。名字依然叫灌肠。
  4. 后晋中地区逐渐将碗脱称作「白灌肠」,将原来的灌肠称作「红灌肠」。
  5. 新时代以来人们逐渐不再吃「红灌肠」,白灌肠占了主导,继而不再强调其色泽,直接将白灌肠称作「灌肠」了。

天津蓟县碗坨的做法,蓟县碗托的家常做法(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