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地貌图
水铺里的大锅总是“咕嘟咕嘟”响个不停,不懂行的人以为锅里的水总是开的,其实天津卫有句俏皮话,“水铺的水——不开”,因为水铺的人在锅底扣了一个大碗,所谓开水的声音,其实是那大碗发出来的。如果有人来买开水,伙计得临时添火,如果只是打热水,就不用捅旺炉火了。锅里的水真要是一直沸腾着,一来消耗太快,二来也太浪费煤火,做小买卖就得精打细算。
除了普通人家用热水,逢集时,赶集的人只带着凉饽饽,也会买口热水,这种吃法最便宜。杨柳青水铺的买卖都挺红火,一间小水铺养活一家四五口人没问题,只是确实辛苦。水铺在卖水之余还做挑水、送水的业务,伙计们帮没有壮劳力的家庭从运河挑水灌满水缸,能赚几分钱,有那好心的伙计还帮着在缸里放入明矾搅拌好了再走。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烧煤的小炉子,操作起来比农村土灶简单多了,在炉子上做壶热水很方便,水铺也就慢慢消失了。
过去杨柳青镇有好几家包子摊,比如西渡口黎记包子、大寺胡同邢记包子、河沿大街石家大院西的梁记包子、“三不管”的耿记包子,味道都不错。
杨柳青
黎记包子的老掌柜叫黎广,人们习惯喊他“黎黎广”。第二代掌柜叫黎玉华,是黎广的五儿子,他租了西渡口胡同西南角的长条房子当门脸,一直干到公私合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黎玉华在杨柳青北门附近重新经营包子铺,招牌仍是“西渡口黎记包子”。
黎记包子铺的馅料配方很讲究,猪肉必须保证新鲜,手工剁馅,夏天天气热,人们往往吃不了太油腻,肉馅就要肥三瘦七,春秋两季肥瘦各半,冬天天寒地冻,肉馅改成肥四瘦六。佐料配比更不能马虎,一斤肉馅要放一两酱油、一两半香油、二两半大葱、一两姜、半两大料面,不能用眼看、凭经验放,一定要称重量。一斤馅加半斤或八两猪骨高汤。过去没有冰箱,调好肉馅用冰块镇上,一来为了保鲜,二来是让汤料凝固,便于将汤汁包进包子里。包子皮要有嚼劲儿,不能厚,但也不能掉底、塌帮、跑油。
杨柳青夜景
还有一件事挺有意思的。清光绪年间,天津城里的点心铺需要瓜子仁,组织城里居民嗑瓜子,但城里人不爱干这个活,祥德斋、胜兰斋等点心铺就到杨柳青找人干。杨柳青有一户姓范的人家,组织附近居民嗑瓜子赚外快,后来发展成了小产业,陆续有陈家烟铺、瓜子刘永、板桥胡同宋家、天齐庙前姜老卫等人家干这个业务,可以说这个行业养活了不少人。
这些人家从东北进货,主要是西瓜子、南瓜子、倭瓜子,有时也有葵花籽。村民们领来瓜子,嗑出瓜子仁后交货、领钱。有些村民扣下一点儿瓜子,留着自己家炒着吃,交货时也能蒙混过关,因为都是乡里乡亲,东家会睁一眼闭一眼。我记得每到学校要交学费时,我妈妈就让我去嗑瓜子。我搬个板凳坐在院门口,连着嗑好几天,能有一点儿收入。过去还有个说法,门牙有豁口的闺女十有八九是杨柳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