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碟怎么摆,果碟制作方法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2-12-28 14:00:01

果碟怎么摆,果碟制作方法(1)

镇原拾帖

傅兴奎

蒲河和茹河交汇的镇原,像一位素衣素面的书生,单从外表上去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庆阳的八个县区,南三北三,西峰居中,独独多出个镇原来。三千五百平方公里的镇原在中原和戎狄之间拉扯,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里摇摆,在庆阳和平凉之间推来让去。如果因此而小觑了镇原的存在,你心中的庆阳肯定是残缺的。

沿着子午岭山麓和马莲河流域去庆阳,你就能看到自己心仪已久的周祖陵、秦直道、秦长城,古萧关。但你却看不到北石窟,游不了太阳池。偏安于陇东高原一隅的镇原是孤傲的,不管是从庆阳出发,还是从平凉起程,去镇原的路只有一条,通往镇原的路只有一个目的地。

01

皇帖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 神妙出焉。

一一清•朱和羹

炎热的七月因为麦收而富有了特别的含义,挨饿受饥的农民终于从老天爷手里夺回了维系生命的麦子,这怎能不让辛苦了一年的农民们高兴呢。

和享受着收获喜悦的农民们相比,县文化馆馆长张明华的收获似乎更大,因为他的发现,让有文物见证的镇原历史伸长了八百多年。

在距离县城不远的城关镇富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用一件平常的挖土工具刨出了一段尘封久远的历史,那枚生了锈的铜板让张明华的心兴奋到了极点。

张明华的脸因为激动而胀红,这让送东西让他鉴别的农民心里暗暗吃惊。这个比铜钱大比铜镜小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古董。天地造化,这枚在地底下沉睡了两千多年文物遇上张明华算是撞上大运了。不然的话,拮据的老百姓还不把它当废铜给缴了。

擦去铜板上斑斑的锈迹,张明华惊奇的发现,眼前这块铜板的大小和上面的文字形状与书写内容,与自己前不久在文物杂志上看到的关于秦诏版的介绍一模一样。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一块秦诏版的真正价值。

张明华从口袋里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10元钱给那位挖到铜板的农民。那一年,镇原的最好的地方劳动力价值一年不到100元,一张10元钱的货币,能买多少袋的面粉和多少尺棉布,大家心里清楚得像镜子一样。按照当时废铜的收购价格,这块铜板的价钱只能值八毛钱。那位农民忍不住问他,什么东西值这么多。张明华一板一眼的诉他说,是什么东西还不能确定,但它至少是一件文物。依照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上出土的任何文物都是国家的,只能缴给国家,不能私自买卖,我算是代表国家感谢你了。

是珍宝就不能让它从自己手里轻易遗失,从城关镇回来后,张明华当即找人做了一个长一米二、宽一米的小柜子,把铜板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

果碟怎么摆,果碟制作方法(2)

工作、生活、写字、读书、生儿、育女、敬老、送终,张明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文化大革命、土地联产承包、改革开放、全民经商,突如其来的形势变化和经济冲击,使身为基层文化干部的他无法对这块神秘的铜板做更加细致的追究。

其实,从铜板出土的那天起,喜欢文字和文化的镇原人对它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一九八五年,镇原县政府找到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反复鉴定后,得出的结论是铜板为国家级文物。国家文物专家杨伯达等人的鉴定结果再次佐证了张明华的判断,而且明确认定其为国家级珍贵文物秦二十六年铜诏版。

我们还是随着这块已经失去威严和温度的铜板回到二千多年前去看看吧。金戈铁马卷起的烟尘,弥漫了沦陷的都城和遍野的尸骨。禁谥法,分封号,设郡县,封泰山,坑孺生,修长城,铸金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让虎豹一样的秦人不能征服的,那一刻,嬴政的自信心肯定高过了他眼前的长城。

历史太眷顾这个刚愎自用的男人了,不但赐给他王翦、蒙武这样的大将,而且也赋予他李斯、王绾这样的谋士。周王室的教训让他明白了一个这样的道理,要保持江山的稳固,必须确保政令的畅通。于是,和强秦所有的法令一样,李斯最为拿手的小篆以征服者的姿态,成为天下唯一的文字。

从文字看,这块长十厘米八,宽六厘米八,厚零点四厘米,重零点一五千克的铜板属于秦王朝发布命令的诏版。竖五横八的四十个阴文书是秦王朝最为权威的红头文件。2004年7月,《兰州晨报》记者采访张明华后如是说。

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发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依法纠正度量衡器具的诏书,既是秦统一之后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朝廷版文字范本,这种从外表武断到实质的文件,一定非秦王朝莫属。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还有谁能够撼动我的大秦王朝呢,诸位爱卿,就按朕的意思去办对了,我看那个螳臂敢挡我的战车。

还有什么能比皇帝的信任更让小人得志呢,李斯的心破天荒的提到了嗓子眼。但李斯毕竟不是他的老师庄周,也不是他的同学。爬在地上的他心旌不由自主的摇荡了一下,于是,他最为擅长的小篆不像平常那样笔画方正、骨力劲健。可疏于教化的嬴政那里注意到这样的细节呢,四海之内,莫非王土,不管写得怎么样,只要让那些心怀叵测的人闭上嘴巴就成。

从咸阳到边关,一个和这个铜板有关的接力开始了,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驿站,不知道累坏了几匹战马,这些由李斯亲笔书写的诏书,才一一传递到秦国三十六郡。

我们不妨还原一下,诏版到达安定的情景。峨冠博带的郡守之后,是严整以待的守军,还有看热闹的老百姓。在众人的注视下,行三叩九拜之礼,然后从一脸威严的钦差手里接过诏版,众人随郡守再拜。

自信的秦始皇太单纯了,再强大的帝国,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会灰飞烟灭。聪明的李斯太天真了,一道没有执行基础的法令,那怕打成铁的,同样也不能生效。

人们还没有完全适应,那些弯多直少的篆字,秦国的后院里就燃起了六国子民的复仇之火。来自大泽乡的呐喊声潮水一样涌过来,这枚曾经声名显赫的铜诏版和护卫它的兵士高粱一样倒在了临泾的土地上,与诏版一起倒下的还有制造它的那个王朝。

那些曾经的毛发、骨头,甚至衣服、铠甲全都变成了肥料,只有这块代表王权的铜板依然在黑暗中坚守,一枚闪烁着金属光芒的犁头划过,铜诏版翻了一个身,重新开始了自己已经适应的酣睡。一颗五谷种子,嵌进了打钉子的小孔,水和肥料一起帮忙,世界又一次归于平静。

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蚯蚓,在属于自己的黄土里游刃有余,这枚生硬的铜板,让它认识到历史的坚硬。辉煌过后一定是暗淡,在时间的隧道里,不可一世的铜诏版俨如一具死尸,不再被人记起。直到一把通常意义上的镢头在空中划出闪亮的弧线。

秦有三十六郡,用最简单的行文习惯推断一下,秦始皇至少发过三十六枚这样诏版,而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一是属于孔子家乡的泰山石刻,一是文化兴盛的镇原,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契合。

铜板上的诏令,已经没有一点政策意义上的价值,但谁也不能否认那段已经消失了的历史。四十个有着功利因素的篆字,虽然不能作为我们学习篆字的范本,但它毕竟是中国书法之林中,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里程碑。

秦诏版让一位大字不识的农民给碰上了,偏偏他是一位镇原的农民,这不是镇原农民的幸运,而是大秦历史的幸运。如果它遇上的是另外一个地方的农民,也许,它现在还在黑暗的土壤中苦苦的等待。

02

贤帖

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

一一王符《潜夫论•赞学》

用精神作为动力恣意自己的人生是所有卑微的生命的最大渴望。哲人的勇敢,在于他走过本不属于自己的星辰时,留下了一道彗星一样的足迹。

鬼使神差,战功赫赫资深位倾的度辽将军,竟然被蒲河湾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秀才点了穴道。

王孝廉家的小儿子王符要见皇甫规的消息,像风一样吹遍遍了蒲河两岸,所有的人都在揣测这次地位悬殊的见面。这个书呆子恐怕脑子里生了虫了,皇甫规是谁,三代拜将,战功赫赫,跺一下脚,五指塬都要发抖,你就等着皇甫家的家丁把他从大门里像扔东西一样给掼出来吧。

“皇甫解甲归了田,要想见面难上难。”凭心而论,大家的担心一点也不过分。前不久,一个做过雁门太守的本家兄弟,因为官不廉,被朝廷遣归回乡。他想通过先生的推荐,图谋东山再起。结果,从头到尾,老将军连头也没有抬,只一句话就把他给轰出来了。你为官的那里的雁肉味道怎么样,就把他的嘴给闭上了。

那是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日子,北山上的树木还没有彻底返青,河谷里菜花刚刚长出花蕾,只有山杏花有一朵没一朵的开着。没有华美的服饰,没有伴行的书童,没有隆重的礼品。蓝天下的王符看上去有些形影单调,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坚定的步子和执着的目光。看热闹的人尾随成一条长龙,大家要亲眼看到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书呆子怎样被数落后然后让人轰出门来的尴尬场面。

好像没有经过太多的过渡,皇甫家的门就打开了,开门的不是家丁,也不是管家,而是平常大家难得一见的皇甫老先生。老夫已恭候多时,节信先生请。平常傲居的老先生如此谦恭,让所有的人吃了一惊。王符却不然,作揖叩拜,坚持行完大礼,才任由老先生挽着胳膊进了将军府。

想看热闹的人在一老一少的笑声里暗暗隐去。那一天,他们说了多少,他们头顶的云知道。生与死,盛与衰、贵与贱、贫与富、善与恶、贤与愚,治与乱、正与邪。从宇宙洪荒到黎民苍生,从道德伦理到礼仪教化,从用人到治国,从行政到边防,没有什么内容涉及不到的。那一刻,他们谈了写什么,他们脚下的黄土知道。这位看上去所不禁风的后生观察之细,了解之深,分析之透,说理之精,不止一次地让皇甫将军击节而起,连连叫好。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王节信。还有什么比眼前的年轻人更让老夫激动呢。“王充、王符、仲长统三家文,皆东京之矫矫者”。我不知道,千年之后,当有人这样这样评价他的时候,长眠在地下两个当事人该是怎样的心情。

这个深藏在《后汉书》里故事,一定打动过许许多多的人,北山上读书台和德佑观里汉柏可以作证。绕过几条不大干净的胡同,沿着石砌的小路一直向北行进,看着半山腰窟窿眼睛的窑洞和山坡上铺满尘土的杂树,我的心多少有些忐忑,眼前的这座山实在太普通了,在遍布丘陵和山地的陇东到处都是。

朋友看出了我的不快,轻轻地笑了一下,要我沿着石子路一直往上走,看看上面的感受和眼前的有什么不同。

刚才还土蒙蒙的树木像在清水里洗过一样,突然变得葱翠起来,树周围开着各色各样的花,看上去虽不鲜艳,但闻起来却非常清香。蝴蝶、蜜蜂、蜻蜓、山雀,在你的面前交相萦绕,互欢成趣。

花草之中,王符的目光深邃而坚毅。仿佛在用心呵护黄土地上的黎民苍生,又好像在思考事关天地宇宙的大道理。

位于广场西南角的读书台原称夜月台,是潜夫山上的标志,也是王符读书论著的去处。青砖包砌的土台俨如传说中的不高之山,让人产生一种朝圣的感觉。飞檐翘角的思潜亭,是读书台的精华所在,站上去,就有一种强烈的吟哦*。“清风吹来,犹疑槐飘书幌;玉兔升处,正见松挂冰壶。”难怪《镇原县志》的记叙如此优美。

与读书台遥遥相对的德佑观,历史最长,文物价值最大。庙院中的古柏森森,四棵最为突出的“汉柏”据说为王符亲手所植,当地有许多关于汉柏的版本。

相传王符在潜夫山隐居时,在山上栽植了很多幼柏,每天要去山下的水荫沟挑清泉浇灌。途中每遇行人求饮,都慨然与之,但凡被饮之水,必倾于山道而下沟重挑。很快,镇原民间就流传起“夫子挑水润柏王,宁愿渴死不敢尝”的神话。

在豪门贵族把持察举权力的东汉,身居僻壤,出身平平的王符因为不愿攀附权贵、随波逐流,只能做一名“内见谪于妻子,外蒙饥于士大夫”的处士。但这丝毫不影响作为哲学家他的存在,因为他的目光不仅深深的触及东汉的五脏六腑,而且也延伸到了整个宇宙。

王符20岁那一年,家乡临泾因受羌人侵扰不得安生。无奈之下,朝廷发出了内迁的命令。内迁的路途虽然艰辛,但结识名士的快乐超过了一切。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王符,他们是一个天幕上的星星,不管离开了谁,他们的星光就不会璀璨。

一个从西北边陲走出来的学子,在洛阳会遭受多少尴尬和难堪,可这对于勤于探索的王符来说,能算得了什么呢。他不会因纨绔子弟们的耻笑而放慢自己前行的步伐,他也不会因为名士们的影响而萎缩不前,因为他的目标在凡人看不到的地方。

是星星迟早是要发光的,像土里终究藏不住金子一样,即使黑铁一样黑暗的东汉也没有淹没王符的才思,不为当世所认同的《潜夫论》,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沉默之后,终于成为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从人类认识大自然的过程入手,王符提出的元气本元论思想,远远超越了董仲舒、王充、张衡等哲学大家。探究东汉以来社会兴衰发展的规律,强调了遵守法制和教化人民的重要性。无论从政治、军事、历史、经济、法律、哲学、伦理道德、社会风俗等诸多理论和实践角度审视,还是从用人、行政、边防等内外统治策略和揭批迷信卜巫、交际势利等不良弊端来分析。《潜夫论》有着其独到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王符像一颗耀眼的彗星,用他的智慧,划破了东汉的星空,让整个宇宙和人类都看见了他的光亮。正如潜夫山上那些蕴含着众多故事的“汉柏”一样,在送给人们清凉的慰藉的同时,也留下一种可贵的精神,这就是王符这个草野哲学家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03

墨帖

天地万物之变动,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一一刘熙载《艺概•书概》

一个地方存在得久了,自然就会衍生出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就像人身上的胎记,任凭你怎么冲洗也无法抹去。很多非物质的因素,既是探索当地历史文化的入口,也是昭示一个地方存在的文化标签。在镇原的土地上游荡了很长时间,我终于搞清楚,最能代表五十三万镇原人文化特征的符号其实就是书法。

王符给父亲过七十大寿的那一年,差不多已经成了名震北地的大学问家了,十里八乡的人全都慕名而来,其场面好不壮观。宴罢答谢执事的宾客时,王符指着家里的麦子和蔬菜对大家说,家父的寿诞让大家辛苦了,家里有的这些东西,你们看着拿好了。这时,一个亲戚走过来来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就要你书桌上那些字条。王符心想,大家要的纸条不就是自己天天习字的草稿吗。就慷慨的说,只要大家喜欢这些纸条条,就随便拿吧。大家一听,纷纷上前向王符索字。王符去世之后,他从前写的那些书法一下子值钱起来,就连西羌的头领在突袭临泾时,宁要王符书法,不要金银财宝。这样一来,方圆百里,能够收集到的王符笔墨虽然寥寥无几,但爱好书法的传统却因此而传了下来。

历史上的镇原人爱书法是出了名的,做过兖州刺史和武威太守的李恂,是出了名的清官,传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每次回家不带金银财宝,只带一些字画回来馈赠乡友,明朝兵科给事许理、四川道监察史张凯、工部主事张琡,不仅是当朝名臣,也是有名的书法大家,他们的作品件件抢手,但只要是家乡人所需,赠送起来毫不吝啬。

有一年,农村税费改革时,我去太平镇的农民家里入户。因为乡村两级摊派的原因,太平农民的家里普遍比较困难,有的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可是,这里的农民不管是贫穷或者富有,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家家的上房和主窑里至少有一幅看上去文绉绉的字画和中堂。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字。黑醺醺的窑洞里,悬挂着泛黄的字画,让人看上去多少有些不伦不类,但在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村民们看来,它是一个家庭的魂魄,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宝贝。穷了可以向人借钱,饿了出去可以向人要饭,但家里的字画是万万不能动的,否则,全村的人都会叫你败家子。

果碟怎么摆,果碟制作方法(3)

有人说,书法是心画。在镇原人心里,书法也是生命。从孩子弥月,到结婚成家,从贺寿到丧葬、还是乔迁到升职,只要摊上大事,就离不开宴请。不宴请不挂中堂,就是没文化。饭菜做得多好,烟酒档次多高,没有书法,事过得再大,也入不了流。

房子是家的门面,书法是家的精神。 “芝兰其室”、“陋室清馨” “处乐知苦” 是境界也是品位, “瑞气永凝” “和谐门第” “惠风和畅”是祈愿也是吉祥; “ 耕读传家”“ 勤俭持家” “积善堂” “耕读第” “谦受益”““忠厚笃敬” 是训诫也是准则。否则,不管你楼盖得多高,院落修得多大,也是个没文化的“土包子”。

孩子过满月,亲戚朋友有送衣服的,送鞋帽、送金锁银项圈的,但啥东西都比不上书法金贵。现在送字的人,等到孩子结婚买车买房子,还不成个大书法家,到时候,有钱没东西,你说值不。

居家过日子,给姑娘找婆家。镇原人看重的不是你囤里的粮食,折子上的存款,而是你收藏的字画。在他们的心里。一个斗方,就是一头黄牛,一幅中堂,就是一幢大楼。

走亲访友,办事送礼,一幅有份量的字比神仙都灵。出门在外,遇上写字的摊子,要不要无所谓,得给朋友弄个样子。

工作评优、提干,镇原人啥都不看,就看你笔头上的功夫。老百姓说,做人就像写字一样,一言一行要端庄合规,严谨有序。一个大男人,如果连字都写不好,那肯定是个没有出息的沁皮。

想做一个有出息的镇原人,你得从写字描红起步。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娃娃入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大楷。其实,很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已经接触到书法了,别看他们身材还不及桌子高,但写起字来,却像模像样,一点也不马虎。相比之下,那些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情况就不同了。不是墨汁污了纸张,就是执笔出了差错。

不管是农民还是干部,生活中总是免不了抄抄写写的事情,镇原人不同,一个纸条,打得有板有眼,一封信,写得有章有法。对于他们来说,字是一个人存在的门面,也是事业和工作的敲门砖。人说绍兴多师爷,镇原也是,只要是选调文案上的人才,差不多都是一些会写字的镇原人。

人的好多习性来源于热爱,镇原人也一样,字是他们的命根子,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热爱书法的队伍中,我们不排斥那些附庸风雅、财迷心窍的伪书法爱好者,他们对字的爱好完全是出于一种虚荣心和功利心,这样的人一辈子和书法没有缘分,他们的心从来就没有从功利的污泥里拔出来过。

他们的存在并不排斥镇原人对书画的痴迷和真爱。因为书法,他们疏远了朋友,耗尽了资财,离散了家庭。他们伤心,但从不后悔。因为书法在他们心灵深处建起了一个更为多彩的世界。

按照文化学者发明的深浅理论。浅层次的书法爱好俨如自家孩子们在学校里刚刚完成的习作,或者从应酬场合或者街道店铺里不花功夫得来的庸常之作。看上去虽无多大价值,但用来装点门面却不为之过。

深层次的爱好就不同了,好的书法讲究的是章法、气势、力道、底蕴和境界。原因为临摹习贴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了,谁知却落下匠气太重的嫌疑。好的书法看上去不是非常流畅,甚至有些磕磕碰碰,粗拙凌乱,但只要摆放得体,收放有致,那绝对是一件好作品。

除了入了会的得过奖的布过展的。镇原究竟有多少有影响的书法家,你扳着手指也数不过来。清末的“六张”,民国的“ 三刘”,他们或行或楷、或篆、或草、或魏,或欧,各成一体,近代的焦、慕、刘、邓,或浑厚、或飘逸、或刚建,或遒劲,各有千秋。他们虽不像王羲之那样出类拔萃,也不像赵孟頫那样兼收并取,但他们各有各的章法,各人有各人的体式。

面对眼花缭乱的大千世界,镇原的书家们不惧大师,独辟蹊径,用巨大的热忱和不懈的奋斗,阐释了书法的真正意义,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书法特色。

在镇原,书法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集体感悟。从书法培训班里的总角孩童,到广场上挥动巨笔的耄耋老者,从客居异乡游子,到黄土地上的坚守者,书法既是他们的专业,也是他们的爱好,既是他们的兴趣,也是他们的生命。

张孝友诸体皆工,于体犹善。于右任先生当面评价“今海内尚吾书者众,为庆阳张氏独得。”

陇上书法名宿邓博五,8岁临池,以王、钟为起点,以颜欧做基础,兼学汉魏碑帖,临遍百家,自成一体。其墨迹除留诸报刊杂志、获得各类奖项之外,遍布周边的名山古刹。

对于书法的爱好,促成了收藏书法的风气,镇原出了名的有钱人虽然不是太多,但价值连城的名家字画不少。宋徽宗、唐寅、文征明、郑板桥、何绍基、八大山人,齐白石的作品不定就在五大三粗的庄稼汉家里藏着。农闲时节无事可做,找一处僻静的地方,三朋五友一起小聚,一不赌博,二不酗酒,大家一边喝茶,一边拿出各自的的藏品,品头论足的絮叨一番,原来不懂的东西,因为藏友们的点悟茅塞顿开。半天下来,人也歇了,茶也喝了,眼睛也膏了,知识也有了,这就是做镇原人的实惠之处。

只要是与字有关的东西,镇原人都会倾上自己的热情。只要是与书法有关的客人,镇原人就会像对待贵宾一样恭恭敬敬。只要是来镇原传经送宝的国家级书法家,镇原人会像对待神仙一样顶礼膜拜。书法面前无贫富,我掏不起润格费,围上前去饱一饱眼福总成吧。

“中国书法之乡”挂牌那段时间,全镇原城就像过节一样,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飘扬的气球和脆响的礼炮。在镇原人的心里,那些黑白相间的线条,才是他们精神的皈依。

二OO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汶川大地震的余波传到了镇原,有人从家里逃出来的时候,不拿衣服,不拿粮食,单单抱了一幅中堂和两吊子字。镇原人在生死攸关的当头,首先看重的不是钱财、粮食、甚至生命,而是这些既具体又抽象的流动线条。

从一点也不豪华的镇原街道上走过,让你陶醉的是书斋和画廊了里弥漫出来的墨香,笔墨深处渗出来的文化精神。在镇原住得久了,你会被熏陶成一个爱书法的书痴。

04

食帖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孔子《论语•乡党》

京畿外的官道上,十几辆装满东西的大货车,被一群气势汹汹的*团团围定。

报告将军,所有的车辆我们都査过了,除了盖了许大人印章的经史子集,平常写字的文房四宝和耕地的锄头犁杖之外,车内没有发现其他任何东西。

刚才还*气腾腾的都尉,突然换了一个面孔。许大人息怒,卑职也是例行公事,还请大人见谅。

一些不值钱的笔墨纸张,被别有用心的人给告发了。让*这么声势浩大地一折腾,许理的清名就像插播了广告一样变得家喻户晓。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西楚霸王为了名扬江东,最终落荒而逃自刎乌江。可是,真正懂得衣锦还乡造福桑梓的人又有几个呢。

一车不值钱的文具和农具,究竟能够带给自己家乡多少好处,当了多年京官的许理心里清楚。多少年后,当他的这些愿望变成一个个让人惊叹的现实时,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超乎寻常的智慧。

张继孔、张宸枢、慕寿琪、邓博五,以及诸多镇原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所创造的辉煌之中,肯定有许理许大人的影响。

在这段不算确切的历史中还有两个细节。其一是许理回家的时候,还带回了宫廷里的礼仪和饮食风俗;其二是他回家后,用牛皮雕刻了一张许氏家族主要人文及世系关系。

在屯子塬游历完太阳池、白马池、翟池,和朋友一起去山坳的某个农户家里喝茶、吃饭,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简朴的院落,幽微的窑洞,古旧的八仙桌,拙朴的木条凳,高高悬起的中堂,精神矍铄的老寿星。十个人围成一桌,绿荫如盖的不是秋桐便是桑槐,阳光从树影里投射过来,桌子上的碗碟和杯盏一下子变得斑驳起来。还没有动筷子,汤和菜的味道就从窑洞里面弥漫过来。

韭菜、小葱、菠菜、豆角、黄瓜、辣椒、葫芦、土豆虽是家常小菜,但都是自家园子里长的,尽管放心的吃便是。腊肉、鸡蛋、豆干、粉条,足不出户也一样随手拈来。如果有口福,说不定还能喝上家酿的米酒。不管是馒头,还是面条,用的全是新麦磨的面粉,看上去颜色虽不及城里的亮白,但吃到嘴里管保舒服。

果碟怎么摆,果碟制作方法(4)

虽寻常茶饭,造之甚精。镇原茶饭的精美不光是周围有好评,史书里也不乏评价。据说,周人居庆阳时,能够食用的食饮、膳馐,材料在140种以上。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胡食渐渐渗透进来。

黄土大田上生长的五谷杂粮,牧草喂养出来的黄牛山羊,清风雨露滋润过的山菌,石头缝里渗出的山泉,浸满阳光的粮食秸秆,摄天地之精华,集自然之大美,镇原的饮食不让人流口水才奇怪哩。

糖油饼是镇原饮食文化的代表,当年的上等精麦粉,用自制土酵母发酵,发酵好的面团,要兑入适量的干面、清油、土蜂蜜、鸡蛋,加苏打后揉匀,然后反复揉团,最后擀成圆饼。入锅前,饼质要呈米黄色,闻上去既无酸味,也无碱味,这样出锅后才能甜酥爽口。

同是小吃,融合了西域文化和汉文化饮食特点的镇原油茶的做法则更加讲究,除选用精白麦粉之外,还要佐以谷粉、豆粉,用上等牛油烧熟后,再将面粉入锅,边炒边淋油边搅拌,待油和面融为一体后再出锅。烧油茶所用材料多为胡桃仁和苦杏仁,苦杏仁要脱皮去苦味,这样熬制出来的油茶能不好吃吗。

其实,最能体现镇原饮食之精的莫过于镇原宴席了。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满月,升学乔迁,都是镇原人非常看重的大事情,大事就得按大事的规程来。

遮天蔽日的旌旗下面,是北魏灵太后胡充华省亲的车队,威武雄壮的*,阵容空前的仪仗和乐队,融南北饮食为一的宫廷大厨。那一刻,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安定郡一定沸腾了。荣耀、气派、豪华、威严,刺激着每一个镇原人的神经。

再杰出的女人也是属于社稷的,皇后湾只是她人生中的一个站台。奢华过后,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平淡。只有那些神秘的礼仪和特别的烹调技艺像烙印一样留在了黄土的深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许理之前,镇原的礼仪和饮食文化已经接受过一次系统的宫廷文化洗礼。随后,经历代登第仕宦和逸民贤达的推波助澜,镇原饮食便进入了一个非常的境界。

真正领略镇原宴席的精华,是在县城西的农家乐里。多年前,去镇原采风,朋友专意让厨子给我们做了一桌“十三花”,吃完之后,果然大开眼界。

贴了镇原老席标签的菜品在着了村姑服装的女孩子手里,如流水一样一一捧上。肉碟、水菜碟、干果碟三组十二个果碟,看上去摆了满满一桌子,其实是正席之外的小吃。

想先吃为快,不料人家却为了谁坐首席的太师椅而推来让去。贵宾落座之后,一通客套是少不了的,你肚子再饿,也得让东家把祝酒辞给致了才行。

本以为这下可以夹菜了,谁知人家却先要敬酒。官杯,主杯,敬酒、陪酒、罚酒、鸡头酒,鱼尾酒,说你喝就有喝的理由,结果,菜还没吃一口,人已喝得半醉。

恍惚中,八大菜、八小菜、扫席五围子等一个接着一个,单端八回,双端四回,应接不暇。吃了素的,便忽略了荤的,你啃了骨头,可能就忘了喝汤。镇原老席的花样太多了,一是夹不过来,只好挑顺眼的吃。事罢,我连一个菜名也没有记住,只知道,用碗装的是大菜,用碟装的是小菜。

宫廷的宴席散了,民间的老席未散。萌芽于宫廷的种子,一旦跌入了民间的土壤,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韵味。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明白自己之所以喜欢镇原老席,并不是喜欢那些色彩斑斓、脍炙人口的菜肴,而是涓涓细流一样永无尽头的韵味。

庆阳文旅这十年——打响“高天厚土 红色圣地 文化庆阳”品牌知名度庆阳文旅这十年——多彩文化惠民生庆阳文旅这十年——庆阳非遗绽放迷人光彩庆阳文旅这十年——让文艺事业绽放时代光彩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