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晨报讯(文/记者 秦金俐 图/ 记者 阳光 视频/ 记者 阳光 聂宁 赵沅超)糖人师傅把担子放在路边,架上炭炉熬糖,摆上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不一会就“呼啦啦”围过来一群孩子,一个孩子转动圆盘,指针停在了小鸟图案上,舀起一勺熬得透明金黄的糖,在石板上快速挪动,短短几秒一个生动的小鸟即成,粘上竹签,孩子拿在手里舔一下,笑得像糖人一样甜…… 糖人作为年俗集会文化的重要体现,伴随着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似乎成为幸福的代名词。
32岁的罗刚,把童年的记忆变成了自己的一项绝活,随着春节越来越近,他变得异常忙碌,经常接到表演画糖画、做糖人的邀请。连他开的小面馆都起名“糖人”,面馆墙壁上挂着四幅糖塑照片,糖塑是他的作品,每一件都很精美。而他学习这门手艺已经十余年。
6岁春节赶集邂逅“糖人”
“小时候对糖人的记忆特别深刻。”罗刚老家在重庆,6岁时的春节,他跟奶奶去赶集,他第一次看到有人画糖人,“远远就闻到熬糖的香味,那种香味很特别,我至今忘不了。”手艺人变魔术般把白白的糖变成透明漂亮的小人,让他十分惊奇。想做糖人、画糖画的想法自此在他心里扎了根。
16岁,罗刚进入技校学烹饪,学习期间他还去附近餐馆后厨打工。当时他的心思都在跟老师傅们学雕刻和塑形上,这在他后来做糖人时非常有用。从技校毕业后,罗刚跟随一位餐厅老板来新疆工作。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了一位在卖糖人的老人。那种熬糖的香味又勾起了儿时回忆,他决心尝试一下。由于没有老师,做糖人的过程全凭罗刚通过上网查资料,一步一步边学边琢磨。
熬糖用过的白糖超两吨
做糖人最难的就是熬糖,用文火熬制,糖稀稀拉拉很难造型,并且黏手。用武火熬制,糖极易糊锅,起疙瘩,糖发黑难配色。熬制的糖没有亮度,作品没有光泽,显得死板没有灵性。太稠又太快定型,不利于画糖人时精细操作,影响造型美观……“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罗刚说,为了学习熬糖,他琢磨两年,用过的白糖不下两吨,才摸索出适合做糖人的糖稀:熬出的糖用筷子或勺子舀起来时必须能拉出长丝才合格。
“我上网查资料,一步一步跟着学。”熬糖用的水很关键,虽然照着资料学,但由于水质有差别,南方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北方,这就需要一遍一遍做试验。 平时他从不舍得买矿泉水喝,却为了熬糖成箱成箱地买。
练习吹糖人和塑糖人时,手受伤是常有的事,“那段时间手经常有泡,几乎没好彻底过,现在还有些印子。”学会了熬糖,又有雕刻、塑形,罗刚做起糖人来得心应手。
自学练就画吹塑三种技法
做糖人分为画、吹、塑三种技法,罗刚都自己摸索学会了。
画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浆画出。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因糖稀在石板上很快就冷却了,所以要一气呵成。待造型完成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候凝结即成;吹糖人,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麦秸秆挑上一点糖稀,再对这麦秸秆吹气,糖稀随即像气球一样鼓起,再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冷却成型。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体态丰满,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塑糖人,把糖熬好后冷却到一定温度后,取出一团,像捏泥人一样捏出需要的形状。
糖人制作改良创新求推广
“以前做传统的东西多,比如十二生肖等,现在我经常做一些喜羊羊、熊大熊二等卡通人物。”罗刚的儿子6岁,他做糖人常会问儿子的意见。他说,虽然没有刻意教儿子学做糖人,但每次他表演时都会带上儿子,孩子耳濡目染,对做糖人的细节掌握了不少,这也是潜移默化的传承过程。
罗刚经常在家里制作糖人,然后把成品拍下来或者录制视频,在外表演时,会先给大家播放图片、视频和背景资料,然后再现场制作,让观众对这项古老手艺印象更深刻。
“开面馆是为了生活,做糖人是我的喜好和精神追求,我很佩服以前的老手艺人,他们即使做最简单的事也能精益求精,力求最好,这就是‘匠人’精神,我的理想就是,将来能成为做糖人的‘老匠人’。”罗刚说,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播这项老手艺,最怕它无声无息消失掉。
【晨报爆料热线:0991-8801111】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