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参加了一个会议,讲了个人信息认证、个人身份认证的最新技术。
简直五花八门,什么根据声音了,指纹了,瞳孔了,面部扫描了等等等等。
说实话,虽然我们现在对“*是不是*”,“你活着是不是活着”,“你死了是不是死了”比较难判断,但我们对“你是不是你”的判断技术还真的是很高级了。
如果换作古代,正好相反。
第一,人家没事不会乱认妈。
第二,活着还是死了看一眼就很明了。
但他们对“你是不是你”,却比较头疼。
1
商殃在秦国第一次变法,定了一条规定:行较远者及旅店的旅客,必须持有官府印发的凭证,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否则店主与奸人同罪。
结果等到他自己要逃命,想去客栈投宿一宿的时候,店家就找他要“身份证明”。
商殃当然拿不出来,店主毫不犹豫把门关上了。可谓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然后把自己埋了。
这里店家所要的“身份证明”,就是“照身帖”。
“照身帖”由官府发放,贴身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据说有画像和相关的籍贯信息。
但“照身帖”的实用性并不强,首先它不防虫,很容易被虫蛀。
其次,秦国那时的律法那么严,人家恨不得天天呆在家不出门,省得被抓去砍头,哪还会出远门?所以一放放N久,等你要用的时候翻出来,发现已经被虫蛀掉了。
后来,老百姓基本就是使用“介绍信”了。有事外出到外地,由当地官府开个介绍信,证明身份,然后就可以出门去办事和投宿了。
不过相比证明老百姓的身份,在古代,最急需证明的是官员的身份。
2
战国秦汉时期,皇帝在宫中,军队在外面,想调动军队怎么办呢?
于是,大家就发明了“虎符”。顾名思义,长得像老虎的符。
这个符是一对儿,一半在皇帝手里,一半则在握有兵权的大臣手里。符的外面都刻有文字,里面有凹凸的卡齿。
要打仗的时候,皇帝就派人把自己手里的那块虎符,拿去和掌管军队的大臣那块配对。
两个一对,文也对得上,齿得卡得好,严丝合缝,OK,出兵打仗。如果来的人没有虎符,或者虎符对不上,说明有问题,打死不出兵。
“符合”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