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真实身世,郑和的简介资料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4-04-03 23:50:14

滇池是红土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滇池南岸的晋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古滇文明,而且还是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故乡。

600多年过去了,郑和未因岁月的流逝而被世人淡忘,他的威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致在世界多元化多极化和民族矛盾地方冲突不断升级的今天,成为世人祈盼的和平旗帜和耀眼的精神光团。很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郑和当年下西洋到过的东南亚一带,人们把他当神灵一样供奉和崇拜。

然而,明史《郑和传》中,关于郑和的家世仅“郑和,云南人”五字,语焉不详,诺大个云南,一百多个郡县,郑和到底是何方人氏,我们不得而知。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西洋朝贡典录》《殊域周咨录》《明史·外国传》等书籍,只记录了郑和出洋的功事、出洋人员、船队规模及诸国情况,郑和家世我们仍一无所知。

作为七下西洋的航海先驱,郑和身世、家族家谱值得人们去探寻、去研究、去追忆。所幸,近年来,郑和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然一路走热,风生水起。而郑和故里——晋宁,更是不余遗力的潜心研究,科学考证。上世纪《马哈只墓碑》《郑和家谱》和《南京郑氏家谱首序》的相继发现与现代研究,揭开了郑和家世之谜。1894年,昆阳学者苏晓荃在昆阳月山西坡发现郑和祭父碑,后来把此事告诉了清末最后一名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袁嘉谷先生于1912年亲自前往昆阳考察,果真在昆阳宝山乡和代村旁月山上发现马哈只墓,墓有碑文《故马公墓志铭》,碑额呈圆拱形,上书小篆“故马公墓志铭”六字。龟趺碑座,石碑正文四周,阴刻着缠枝蒂莲花纹。正文楷书十四行,共284字,有的地方字迹残损。

郑和的真实身世,郑和的简介资料(1)

故马公墓志铭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勚,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

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

郑和的真实身世,郑和的简介资料(2)

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时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故马公墓志铭》开首便道:“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这说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祖籍云南昆阳州。其父和祖父都是极有威望和地位的伊斯兰教徒,哈只,是阿拉伯语音译,为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郑和的祖父和父亲均被尊为“哈只”,说明他们都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过。

碑文为礼部尚书李至刚所撰。李至刚和解缙是明代大才子,他是左春坊大学士,解缙是右春坊大学士,与郑和同属朱棣臣子,是好朋友。因李至刚文采卓然,郑和在下西洋之前便托李至刚为其父撰写墓志铭,并寄回老家篆刻立碑,永乐九年十一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回国后,专程返故乡祭扫马哈只墓,在《故马公墓志铭》的碑背面,记载了此事:“马氏第二子太监郑和奉命于永乐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祖家坟茔祭扫追荐至闰十二月吉日回还记耳”

《故马公墓志铭》的发现,补充了文献史料记载的诸多不足。此碑是郑和研究中价值极高的实物资料。

关于郑和与赛典赤的血缘关系,还得从《马哈只墓志铭》说起,墓志铭中提到“祖拜颜”,拜颜是何许人呢?据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记载: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赛典赤是波斯语,中文“荣耀的贵族”的意思,是对穆罕默德后裔的尊称,赡思丁波斯语指“宗教的太阳”,乌马儿才是他的本名,波斯语长寿之意。他出生于中亚伊斯兰文化名城不花剌(今布哈拉),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攻占了不花剌城,赛典赤的父亲是不花剌城的一个部落首领,为免屠城之灾,遂率骑兵一千多人,带着“文豹”“白鹘”之类的珍禽异兽前来归附成吉思汗。当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只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但他聪明英武,机灵过人,很快获得了成吉思汗的信任和厚爱,随后便担任了成吉思汗的帐前侍卫,随军征伐,最后来到了中国。曾任燕京路总管,中书平章政事等要职,元朝设立云南行省后,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世祖特选赛典赤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治滇六年,和平仁爱,边疆稳定,各族人民和谐共融;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安康。赛典赤死后,被追封为“咸阳王”,葬于昆明郊外五里多,后迁至松华坝。忽必烈为表彰赛典赤的功绩,特任命他的长子纳速剌丁继任云南平章政事,纳速剌丁的儿子拜颜,任中书平章政事。此碑称拜颜是马哈只的祖父,可知郑和是赛典赤的六世孙。

至此,掩盖五百余年的郑和身世之谜终于昭然天下:郑和,回族,信奉伊斯兰教,云南昆阳人,赛典赤·赡思丁六世孙。

郑和的真实身世,郑和的简介资料(3)

《郑和家谱》是继《马哈只墓志铭》后的珍贵史料。1936年,云南玉溪的辛亥革命遗老李鸿祥将军,倡修本籍玉溪县志,广泛征集玉溪地区各种历史人物资料,有家乡人从居住在玉溪的郑和后裔家里抄录得《郑和家谱》,家谱记载了郑和世系、郑和出使西洋、出洋官兵、下洋船舶、所到国家的情况,其中有永乐、宣德两帝给郑和的敕书,为其它史书所未载。《郑和家谱》是继马哈只墓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李士厚先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在他眼中,郑和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果郑和家谱只供一家人收藏,就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了,不如写一本详实的郑和传记公诸于世,后写成《郑和家谱考释》一书。为了便于阅览,李士厚先生在家谱天头加上眉批,分出段落,再在谱后分段加上校注。

《玉溪郑和家谱》是一件来之不易的珍品,是揭开郑和身世之谜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郑和家谱》载:“至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公三宝太监,公以兄文铭之子立嫡,名赐。”原来郑和的哥哥马文铭将其子过继给郑和,郑和后裔才代代相传。目前,郑和后裔主要有玉溪、晋宁、南京、泰国几支。

郑和的真实身世,郑和的简介资料(4)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而云南大山深处能孕育出一个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同样是个奇迹。

晋宁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与郑和特殊的家世背景和良好的个人素质,是郑和成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的主要原因。 滇池边上的昆阳古镇,处云南最富饶的滇中地带,土地平旷,水域宽广,气候温和,有渔田之饶,更有舟楫之利。自庄蹻入滇后一千多年间,晋宁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益州郡和古滇国都邑所在地。

滇池,当地人称昆阳海,历史上滇池航运十分发达,元朝文人王升在其《滇池赋》中写到:“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足见当时昆明城东南码头的繁盛景象;明代晋宁文人唐尧官在《晋宁州风土记》中提到:“郡(晋宁州)去会城(昆明)仅百里,商贾陆行者少,暮挂帆而朝达云津,可省负担之劳”;《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描述了“迤西州县沿海一带官商客旅楫楫而来,帆帆而去,荟萃于篆塘”的繁忙景象;《昆阳县志》还具体提到“前清嘉道间有宏顺、荣顺、万泰、义泰四号船帮往来省县”等。在滇池各重要港口码头,官府还设有河泊所、鱼课司等管理船务和渔业的机构,现在滇池周边还有好几个叫河泊所和官渡的村落,可见昔日滇池航业之繁盛。当时滇池岸边有两个最重要的港口码头:一个是滇池的北岸昆明港,主要以篆塘和云津码头为主。另一个是滇池南端的昆阳港,它们是滇池上最大的人、货集散地,是滇池水上交通大动脉上,是滇南地区与省城昆明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滇池航运的兴旺发达促进了当地造船业的发展,在滇池行驶的各种船,种类繁多,功能齐全,主要有虾船、渔船、砂船、篷船、单彩船、双彩船、梭标船等十余种。

郑和的真实身世,郑和的简介资料(5)

郑和出生和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使他与水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郑和荣耀的家族史和优越的家庭环境以及郑和自身的天赋和卓越的才华,为他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身为赛典赤的六世孙,他无比自豪,祖父和父亲均到圣城朝觐,他希望有一天能去天方朝觐,成为受人尊敬的“哈只”。郑和又接受了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加之郑和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勤奋好学,奋发图强,终于成为 “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的旷世奇才。这一切,使他成为挂帅远航的最佳人选。

晋宁,是郑和成为伟大航海家的摇篮!

滇池,是郑和走向世界的第一个起锚地!

(供稿:杨尔文)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