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1866~1944年),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社会活动家,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出身法国中产阶层家庭的罗曼·罗兰从小体弱,受母亲熏陶酷爱音乐,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20岁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进入罗马的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并游历意大利、贝鲁特、比利时和荷兰。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1897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并上演他最初创作的两部悲剧《阿尔特》与《狼》,1899年发表《理性的胜利》。进入20世纪,他的创作迎来崭新阶段,1903年开始陆续创作了《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等名人传记系列,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荣获1913年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一举奠定他在法国文坛的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移居在瑞士日内瓦,创作发表了一系列反战文章,1915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将奖金全部赠送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此后20多年,他先后发表小说《哥拉·布勒尼翁》、《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欣悦的灵魂》、《战败者》、《甘地传》、《向过去告别》和音乐理论及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二战期间受到被法西斯严密监视,1944年8月巴黎解放,他才又见到了光明,不期年底78岁的罗曼·罗兰离开人世。
罗曼·罗兰一生贯穿人道主义思想,主张全人类抽象的"爱"、以"英雄精神"对抗社会沦丧,文化堕落,提倡艺术为普通人服务。他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前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称赞他为:"和平主义教皇"。奥地利著名文学家茨威格评价他说:"诗歌、音乐、科学的三位一体与法、德、意文化三位一体的交融在罗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世界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