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自然有着属于它的独特魅力。俗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脉,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蕴含着平民老百姓的毕生经验和劳动智慧,直到如今,很多俗语中的深刻哲理仍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比如说这句“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现在仍是很多人的成功准则。那么这句俗语到底是讲述的什么道理呢?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人不出门身不贵这句俗语从字面上来讲的意思就是:人如果不出门见见世面,自己的身份永远不尊贵。古人们为什么会说出这个道理呢?古时候,人们迫于沉重的劳动压力,以及很不便利的交通,所以一辈子可能都没出过远门、见过世面。
所以就像一只活在井底的青蛙,望着头上的那片天空,却不知外面是什么样子的。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了解也就拘泥于一个小村庄或者一个乡镇,并没有见过村子外面的世界,一生也就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更高的理想追求。
虽说有一句古话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意思是就算不出门,通过看书也能了解外面发生的大事。但是,光读书不实践是没有用处的,所以古人才有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意思是读上千万本书都不如走万里路得到的知识广。
所以古人才总结出了这句“人不出门身不贵”,鼓励人们多出门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多长长见识。例如在古代备考的秀才们,都不会只呆在家里看着书,而是不远万里去城外找一位博学多识得老师,每日无论风雨都会去找老师求教。
火不烧山地不肥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下半句“火不烧山地不肥”是怎么回事吧!生长在农村家庭的朋友们可能直到,每年秋收完玉米等庄稼之后,还要把大的秸秆捆起来当作柴用,剩下的碎秸秆怎么办呢?就会把它们收拾起来,用火烧成灰,这样不仅防止了冬天天气太干可能会造成的火灾,还能为土地增加肥力。
这也就是我们的祖祖辈辈们为什么会说“火不烧山地不肥”的原因了。说到这儿,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句俗语,就不得不讲述一个小故事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的农村,一日,一个农夫和一个捡粪的在树下聊天。
农夫对捡粪的说:“那日,我去城里,见到紫禁城了,两边有好多好吃的,那个皇上这边吃一点,又在那边吃一点,还不用给钱”。农夫和捡粪的同时露出了一脸羡慕的表情,农夫说:“我要是皇帝,该多好,天下的地都给我种”。
捡粪的这时候也开始畅谈了自己的理想,说“我要是捡粪的,就把我这把粪叉子换成金的,整条街的粪只能我捡”。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到,不出门见见世面,人对事物的认知都那么短浅。农夫最重要的是地,所以希望全天下的地都是他的;捡粪的认为粪是最宝贵的,所以希望整条街的粪都是自己的。他们并没怎么出过自己所处的地方,所以对一切东西的认知都不完整。
这也是为什么说这句俗语仍能适用,人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只有多见见世面,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身份,受人尊敬。说到这儿,相信大家都对这句俗语有了自己的理解,你怎么看待这句话呢?一起在文章下方评论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