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中写早春草色的一句,最是妙不可言。真如前人所说:“景绝妙,写得亦绝妙。”然而,总觉得在诗句的理解上还另有可玩味处,特别是起句的“润如酥”三字,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解读:
1、小雨润滑如酥。这是最常见的解读。此处“酥”字有的直接解成“酥油”,也有解成“酥酒”①、“酥酪”②的。苏轼《减字木兰花》有句:“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直接用韩愈诗句入词,并明明白白地说——微雨如酥。苏轼另有一首《南乡子》也说:“小雨如酥落便收。”
2、小雨润物如酥。这种解读,是把润字作动词看,其后补一宾语“物”。“如酥”是“物”经雨后的状态。杜甫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春雨润物的名句。宋代词人田为《探春》词中有句:“烟径润如酥,正浓淡遥看堤草。望中新景无穷,最是一年春好。”这首词也化用了韩愈诗,但“润如酥”的不是雨,而是“烟径”了。今人的注解本对“天街小雨润如酥”还有这样的翻译:“早春二月,被蒙蒙细雨浸润透了的青石砌就的长安街润滑如酥,空气格外清新。”③这样的翻译,把春雨所润之物落实为长安街,其实并不妥当。“天街”在此当泛指京城地区,与诗尾“皇都”同义。春雨蒙蒙,皇都何物不受滋润?除了长安街的石板路,那若有若无的草色,难道不是春雨滋润的结果?
3、如酥小雨润物如酥。注《千家诗》的王相,就是这么解读的:“酥,酒之初熟而味甘滑。似此膏雨润泽万物如酥之甘滑也。”④王相的注,也有一点可以商榷。万物如酥,这个酥也是多义的,除了甘滑的酥油、酥酒外,还可以是松软的酥果之类。说雨后京城的泥土如酥之松软,应该更为合理。而春草就从这松软的土地中偷偷地冒出了头。
对此三解,笔者倾向于王相之说。王相的解读,从诗句出发,对早春微雨的景象作了充分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春雨润滑如酥,是诗句写在明处的意思,据此而联想到“润”不仅是春雨的形态,也是春雨的功能,进而想象春雨滋润下的万物,或如酥之的润滑,或如酥之松软,已一改寒冬干冷枯硬的景象,这都是十分自然而合理的。
其实,诗歌中词句多解是常见的。诗歌由于受到字数、句数的严格限制,在语言表达上便多有省略与跳跃出现,不可能像散文一样,把什么如酥,滋润什么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而省略与跳跃留下的空白,就需要读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去补白。这种补白,如同一种再创作,结果往往各不相同。这是诗歌多解的一个原因,也是读诗有趣的一个方面。
注释:
①《古注绘本五七言千家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版第6页
②方世举考订《韩昌黎诗编年笺注》雅雨堂刻本卷十二
③成松柳著《名家讲解千家诗》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88页
④同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