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原句出自于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陈涉世家》,司马迁记载的陈胜起事时说的话。
原文是【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有权有势的高贵的人,难道生来就比别人高贵吗?王侯将相的贵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我们应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敢于起义。表现了陈胜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对命运不公平的不满和对抗。
这句名句常见于各大主流小说主角面对豪门权贵时,以表达不惧权贵,勇于反抗的呐喊。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句话的出处多有争议,有人说来源于《论语》中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有人说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但更广为流传的是认为出自佛教《十善业道经》,甚至有的还具体说明是出自于《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并且还有原文:“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由于来源众说纷纭,我们且不需要深究,只需知道大抵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搞清楚“为”字的含义,“为”字在这里以名词动用的修辞手法出现,不是“为了”之意,而是指修为、修养,本意是说:【人生在世如果不注重提升自己的修为,就会被天地所不容。】
这句名句很多人都曲解错了意思,被理解成:人如果不为自己的私欲而活,就会被天地所不容。偏偏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都喜欢用在反派的对白上,实属尴尬。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城白话文就是:天地是无私的,它没有偏颇,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无私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大多数人认识这句话是来源于早年萧鼎的经典小说《诛仙》,从而曲解错了它的意思,现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也用来表达【老天爷是不仁义的,对待万物如同猪狗,以此为身居高位者,肆意打压底下的人找理由】
4、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来源战国孟子的《孟子·万章上》之《校人欺子产》。
原文: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大致意思是有人给郑国的子产送了条鱼,子产命下人放池里,下人反手拿来煮了吃了,并欺骗子产说鱼儿不小心游走了,而子产没有生气,还表示鱼儿找到了好去处。
个人看法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如果没有证据表明他人在欺骗自己,那在事情合理范围,可以相信他人,但如果不合理的,便不会轻易被骗,这才是君子所为。
5、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这算是一句古往今来口口相传的谚语,很多话本野史中都有出现,如元王实甫《西厢记》五本四折:“他不识亲疏,啜赚良人妇;你不辨贤愚,无毒不丈夫。”《说岳全传》五一回:“正合着常言道:‘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真实出处无从考究
这句谚语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的。大多数人认为,“无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气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起来正好构成“度量”一词,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度”字才被讹传为“毒”。所以由于翻译的话它的意思是:“气量小的人称不上君子,没有包容之心的算不上大丈夫。”
现在很多影视剧作里面的反派作恶之前总要说上一句“无毒不丈夫”,好像做了坏事反而更像一个大丈夫了。一字之差,意思完全颠倒,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6、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自于《孟子·离娄上》,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句话按照前两句来理解很容易懂,“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但如果这样解释,那后半句就解释不通了,舜没有告诉父母而娶妻,难道为的就是没有后代?
由于广为流传的是前两句,理解成“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也并无不可,但如果严谨来说,结合上下全文,实际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做后辈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