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古代观星台
但由于朝代的更迭,战乱的频发,这些重要的历史遗迹已经罕存,现存最早的观星台发迹于元代,由郭守敬建于开封,这样珍贵的历史遗迹见证了我国古人走过的观星路。
而显然,仅仅是观星台的建造,远远不能满足于古人对于星空宇宙探索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天文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观星设施。
圭表、日晷、浑仪等一系列仪器对人们观星进行辅佐,“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体现出的都是深远的古人智慧。
手摘星辰的灿烂幻想古人夜观天象,在史书上留下了关于日食以及月食的多元记载。在甲骨文中,也有古人对于监测到的恒星的记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之后的战国时期,《甘石星经》应运而生,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关于恒星记录的史料。
古人对于恒星、彗星的监测,从现在看来,仍然有可贵的参考价值。而我们下面就看一看辅助古人观星的那些利器。
古人为了更准确地监测到星体,古天文学家以赤道为体系创造了天文观测仪,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智慧,不同于西方以黄道为坐标体系的监测,以赤道为坐标体系进行监测,能更加准确的对恒星进行定位。
到汉代张衡时期,浑天仪的构造已经基本完善,“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浑天仪的创作原理在于,以水带动齿轮运转,从而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到星象的变化。
到宋代时期,古人的观星设备更加进一步的发展,“水运仪象台”比之浑天仪有着更为准确的监测体系。
它分为上下三层,分别用来观测星象、记录以及报备,这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不得不让我们钦服与古人智慧。后来,这一设施流传到西方,机械钟便是根据这一原理进行制造的。
但让我们不无遗憾的是,宋代靖康之变后,这些珍贵的观星设施也随着战乱而流离失所,即使后来人想复建,只根据流传下来的只言片语,也无法在找寻之前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