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天仪的原理 图解,浑天仪的原理动画视频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4-04-04 03:23:00

使用时,将窥管对准想要测量的星星,窥管是空心的,指向星星的时候就可以穿过洞看到星星。最内层有刻度,通过窥管指示的刻度,就可以读出天体的赤纬,反应天体在南北方向的位置。

同时,将第二层与最外层按照一定规律对齐,(也就是恒星时,与日期有简单的对应关系),然后最内层在倒数第二层上,在赤道环上就可以读出天体的赤经,在黄道环上就可以读出黄经。这两个量反应东西方向的位置。

我们可以看到浑仪上体现了常用的天文坐标。最外层,地平圈和子午圈,是地平坐标;中间,天赤道,二分圈,二至圈,是赤道坐标,黄道,是黄道坐标。

漏水转浑天仪的妙用

漏水转浑天仪的主体是一个球体模型代表天球。球里面有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轴的方向就是天球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轴的方向。轴和球有两个交点,一个是北极(北天极),一个是南极(南天极)。

北极高出地平面成36度角,这正是当时东汉首都洛阳的地理纬度。在球的外表面上刻有二十八星宿和其它恒星。在球面上还有地平圈和子午圈,天球半露在地平圈之上,半隐在地平圈之上。另外还有黄道圈和赤道圈,互成24度的交角。在赤道和黄道上,各列有二十四节气,并从冬至点起,刻分成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每度又分四格,太阳每天在黄道上移动一度。

为了让浑天仪能自己转动,张衡采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记时用的漏壶联系起来,用漏壶滴出来的水的力量带动齿轮,齿轮带动浑象绕轴旋转,一天一周,与天球同步转动。这样,就可以准确地把天象的变化表示出来,人在屋子里看着仪器,就可以知道某星正从东方升起,某星已到中天,某星就要从西方落下。

《隋书·天文志》中介绍的东晋时候的前赵的孔挺于光初六年(323年)所作的浑仪是这种仪器结构方面的最早记载。北魏的斛兰于永兴四年(412年)用铁铸浑仪,在底座上添置了十字水跌,用来校正仪器的水准,这又是一个进步。

---------------------

四游仪、三辰仪中的窥管

唐代初年,由于工艺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李淳风进一步把浑合仪由两重改变成三重,就是在六合仪和四游仪之间再安装一重三辰仪。

李淳风把张衡浑仪的外面一层——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固定在一起的一层叫做六合仪,因为中国古时把东、西、南、北、上、下这六个方向叫做六合;把里面能够旋转用来观测的“四游环连同窥管”叫做四游仪。

在这两层之间薪加的三辰仪是由三个相交的圆环构成的,这三个圆环是黄道环、自道环和赤道环。黄道环用来表示太阳的位置,白道环用来表示月亮的位置,赤道环用来表示恒星的位置。

中国古时把日、月、星叫做三辰,所以新增的这一重叫做三辰仪。三辰仪可以绕着极轴在六合仪里旋转;而观测用的四游仪又可以在三辰仪里旋转。

现在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明代正统二年到七年(1437年到1442年)间复制的浑仪,基本上就是按照李淳风的办法做的,所不同的是把三辰仪中的白道环取消了,另外加了二分圈和二至圈(过春分、秋分点和冬至、夏至点的赤经圈)。二分圈和二至圈是宋代的苏颂加上去的,白道环是同时代的沈括取消的。

宋代制造的浑仪特别多,北宋从995年到1092年不到百年之中,先后铸成了五架巨型浑仪,每架用铜均达2万斤左右。南宋时期又有多架浑仪问世。这种情况为前代所未见。

沈括取消白道环,是浑仪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具有重要意义。

在沈括以前,往往是增加一个新的重要天文概念,就要在浑仪上增加一个环圈来表现这个概念,仪器发展的方向是不断地复杂化,仪器上的环越来越多。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缺点:环圈相互交错,遮掩了很大天区,缩小了观测范围,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沈括一方面取消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再借用数学工具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当省去月环,其候月之出入,专以历法步之”);另一方面又提出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视线,他说:“旧法黄赤道平设,正当天度,掩蔽人目,不可占察;其后乃别加钻孔,尤为拙谬。今当侧置少偏,使天度出北极之外,自不凌蔽。”(《浑仪议》,见《宋史·天文志》)

沈括把浑仪发展的方向由综合和复杂化改变为分工和简化,为仪器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

郭守敬创制简仪

元代郭守敬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创制的简仪在沈括浑仪基础上产生。

简仪不但取消了白道环,而且又取消了黄道环,并且把地平坐标(由地平圈和地平经圈组成)和赤道坐标(由赤道圈和赤经圈组成)分别安装,使除了北天极附近以外,全部天空一望无余,不再有妨碍视线的圆环。

图 现存于紫金山天文台的明正统二年至七年(1437-1442年)制造的简仪的复制品。

浑天仪的原理 图解,浑天仪的原理动画视频(9)

可惜的是,郭守敬等创制的简仪,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被传教士纪理安(1655—1720)当作废铜给熔化了。现今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上的简仪,和浑仪一样,也是明代正统年间的复制品。就是这两件复制品也是饱历风霜。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法军把简仪抢去,运进法国大使馆,过了几年才归还;德军把浑仪运到德国波茨坦,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才归还我国。

1921年浑仪才由欧洲运回北京,1931年又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又把浑仪和简仪南迁南京。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本侵略军到了紫金山,又把仪身损坏,龙爪砍断,把许多附属仪表和零件弄得荡然无存。

---------------------

郭守敬发明的部分天文仪器

《郭守敬传》:“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守敬一之,作证理仪。……历法之验,在于交会,作日月食仪。天有赤道,轮以当之,两极低昂,标以指之,作星晷定时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订历法伊始,郭守敬便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郭守敬和同事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研制出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和座正仪以及星晷定时仪等十多种仪器仪表。

图 正方案

浑天仪的原理 图解,浑天仪的原理动画视频(10)

其中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和座正仪是为了外地观测便于携带,另外郭守敬还绘制了《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以便在使用上述仪器时互相参考验证,保持了严谨性,《元史》赞这些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

观测太阳位置的仰仪

郭守敬还设计制造了用于观测太阳位置的仰仪,用针孔成像原理把太阳投影在半球形的仪面上,以直接读出它的球面坐标值。

图 元代郭守敬创制的仰仪

浑天仪的原理 图解,浑天仪的原理动画视频(11)

仰仪的主体是一直径约3米的铜质半球面,形如一口大锅仰面朝天,因而得名。在半球的大圆面上,刻着东、南、西、北和十二时辰;半球面上刻着与观测地纬度相应的横纵线网。大圆平面上用纵横相交的两根杆子架着一块小板,板上有小孔。太阳光线通过小孔,在球面上投下一个倒像,映在格网上,可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日食,用来测量太阳的赤经赤纬。

使用仰仪无需用肉眼观测强烈的太阳就能得到它的位置,还可以直接观侧日食的方向、亏缺和时刻。

这让人想到据说西方的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光学法则。这个内容放在了《“凸透镜”简单发展演变:摄影、照相机》里。

据说,西元前350年,首位「科学大师」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在著作中才提到光学法则。他说到一个现象:每逢有日蚀,从筛孔或树叶空隙中,投射到地面的光,是呈月弯形状,尤其是孔越小,光的影像,越明晰清楚。从此,西方人们亦知,光线通过了小孔,会形成影像的光学道理。

倒是有些符合郭守敬发明的仰仪。

夜晚观测辅助仪器—窥几

图 窥几

浑天仪的原理 图解,浑天仪的原理动画视频(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