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为什么有人说写的不是山,而是玉真公主?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李白五绝中最出色的诗篇之一,历来好评如潮,第三句“两”字出律,大概算唯一的瑕疵。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孤独,我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看到的是一个有趣的灵魂,诗人的高情雅致,哪怕一个人,也能玩得很嗨。他可以热闹,同样能跟自己相处。见惯了繁华,人终归要面对的是自己,最后的归属也只是跟自己和解。
怕孤独,不能享受孤独,这是很多现代人困惑。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离我们太远了,但起码,在孤独面前,你要有一点自娱自乐精神。就像李白面对一座光秃秃的敬亭山,他能写一首诗。
诗很短,趣味却足。山非名山,乘兴去登,结果鸟没看到几只,云也没见几朵,山上似乎没有什么活物,好无聊啊,但诗人会自己找乐子,好吧,那我就把整个敬亭山当个人吧。
这就是有趣的李白。这不是他第一次写孤独。早年同样令人惊艳的《月下独酌》不就是吗?
李白是最爱热闹的,他也最擅长写孤独。他的孤独都不会让你感觉到孤独,他只会让你觉得孤独很有趣。
经历了早年的极度热衷功名,经历了翰林学士的朝堂风光,经历了永王叛乱的生与死,晚年的李白更通达、也更成熟了。此时的他,面对晚年的寂寥生活,已经更平静。几十年过去,李白还是那个有趣的李白,但已不再需要酒精的麻醉、月亮的陪伴。一座山也行。空山也行。
李白,凑得了热闹,也玩得起孤独。
关于这首诗,有人纠结于是写于公元753年还是公元761年,说是753年是因为李白安居敬亭山下,写了不少关于敬亭山诗,反对的首先认为李白这首诗表现是的凄凉、孤独,在此基础之上,他们认为,李白753年在宣城过得顺风顺水,不会写这么不开心的诗,这一种粗率的推法,以期得出严谨的结论,我一向不赞成。
一个人环境再顺,也会因杂事不快,写出很牢*很失意的诗,诗境可能很惨淡,反之,环境再压抑,生活里总有欢乐,写出来的诗可能很达观很洒脱,客观环境与诗心诗境往往并不同步,两者之间并无因果上的必然联系,以此作为逻辑推理是难以信服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诗词。个人遭际的不顺并不能使他诗风暗淡,恰恰相反,他的诗词总是有一种乐观、有力量的东西。
这是应该注意的。
另外,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说法,李白明写敬亭山,实写玉真公主。李白入翰林,玉真公主推荐有力。之前李白两次拜访,都没有碰到人,还写了《玉真仙人词》留名。两人你来我往,肯定有绯闻。到了晚年,李白安居敬亭山,巧的是玉真公主也在。更巧的是两人竟然在同一年(公元762)死去。正史上语焉不详,给了野史发挥空间。真真假假越发不得而知。
但不管怎么说,李白与玉真公主的这段暧昧,也算为这首绝句的理解增添了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