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天下前一句,立志的名言句子

首页 > 美食 > 作者:YD1662024-04-04 04:52:27

志在天下前一句,立志的名言句子(1)

【原文】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

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志在天下前一句,立志的名言句子(2)

译文:怎么叫做大善小善呢?从前有一个人,叫做卫仲达,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了阴间。阴间的主审判官,吩咐手下的书办,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两种册子送上来。等册子送到一看,他的恶事册子,多得竟摊满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册子,只不过像一支筷子那样小罢了。主审官又吩咐拿秤来秤秤看,那摊满院子的恶册子反而比较轻,而像一支筷子那样小卷的善册子反而比较重。卫仲达就问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会犯了这么多的过失罪恶呢?

主审官说:只要一个念头不正,就是罪恶,不必等到你去犯。因此,卫仲达就问这善册子里记的是什么。主审官说:皇帝有一次曾想要兴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桥。你上奏劝皇帝不要修,免得劳民伤财,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卫仲达说:我虽然讲过,但是皇帝不听,还是动工了,对那件事情的进行,并没有发生作用,这份疏表怎么还能有这样大的力量呢?

主审官说:皇帝虽然没有听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目的是要使千万百姓免去劳役;倘使皇帝听你的,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哩!

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国家百姓,那么善事纵然小,功德却很大。假使只为了利益自己一个人,那么善事虽然多,功德却很小。

志在天下前一句,立志的名言句子(3)

理解:大与小,不是善的本身,而是看“善”的立脚点在什么上。立脚在大的方面上,则大善;着在小的事物上,则小善。所以,善之初心立足在国家民族大义上,才是大善。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做人的境界。

有一个动画电影《宝莲灯》。电影中有这么一处片段:沉香为了打败二郎神,找到了斗战胜佛孙悟空,要拜师。孙悟空对沉香说:“我不收打架的徒弟。”让沉香走了。沉香后来发现,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同样遭受二郎神的压迫,突然明白了:原来,打败二郎神不仅仅可以救出母亲,还能够解救那么多人脱离苦难。然后立马回头再找孙悟空,说了自己的感受。这个时候的沉香,已经单纯的从解救自己的母亲,升华到解救同样受苦难的人民百姓上了。

孙悟空为什么在开始说“不收打架的徒弟”呢?原因很简单:

从公的方面:二郎神代表的是王权,对于违犯天条的沉香的母亲,执行规定,是理所当然。从私的方面:二郎神将自己的妹妹压在山下,自己的外甥来找舅舅理论,这是家事。不论从以上两个角度中的任何切入,孙悟空都不可以介入。

然而,当沉香发现二郎神利用自己的权力,违背正义、胡乱作为的时候,从伸张正义的角度,是可以向二郎神提出挑战的。斗战胜佛本来就是正义的化身,孙悟空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所以,他收下了沉香当徒弟。

这里面体现的就是一种境界的升华。着眼于大义,就是大善;着眼于家事,就是私心。所以,在救母与救民之间,一念之别,大善与小善就有了分别。

在《四书五经》中,为什么要先读《大学》,就是要让学习者确立大的格局。格局有了,境界就高了,所作所为,当然都是大善。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