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七岁的时候,曾在眉州中见到一位年近90岁的朱姓老尼,老尼告诉苏轼她曾跟随自己的师父到过后蜀王孟昶宫中,有一天,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并写下一首《洞仙歌令》。四十年之后,苏轼想起了这件事,但对于孟昶的《洞仙歌令》他隐隐约约只能记住前两句,于是他便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这首词补齐。
洞仙歌·冰肌玉骨
宋代: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上片主要写花蕊夫人的美妙神态。前两句写花蕊夫人的绰约风姿,其后,词人转移到对周围环境的赞美,愈发衬托出花蕊夫人的美艳。“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这几句的意思是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只见美人还没入睡,她斜倚绣枕,金钗横堕,鬓发凌乱。这几句情景融为一体,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这几句的意思是后蜀皇帝孟昶起来牵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时而可以看到稀疏的流星划过银河两岸。这里描写的是孟昶和花蕊夫人夜游的景色。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这几句描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软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这里词人由对主体外在形象的描述转到了对其内心的刻画。眼前的时光太美好,引起两人的一片感伤。他们屈指数着秋天什么时候到来,感慨韶光的流逝。
这首词在描写帝王艳情的同时,又感叹流年似水,充满哲理,显示了词人深婉的情思和脱俗的情怀,虽然和豪放词风格不同,但扔为东坡词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