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附近都还是一大片农田。北起广福桥的肖家河在清朝就存在,不过那阵根本没有名字,只是一条原始的河流,“大概七八米宽”。
河两岸走亲访友得靠小船摆渡,那阵河上桥都没有几座。因为旁邻肖姓耕田户,才取名的肖家河。就算七八十年代,肖家河路边还有粪坑,走路必须捏着鼻子,路灯也到亮不亮。
在肖家河街道刚刚成立的二十多年前,这里就属于成都老城和新城的中间地带。它几乎就和高新区一起发展起来的。在九几年肖家河就由武侯区划给高新区管委会委托管理,而两边的玉林和红牌楼还是武侯区。
征地拆迁的“农转非”,老城区低洼棚户区拆迁的居民,都搬到肖家河住起,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
大小各不相同的院落,每个里面住的人不是随机匹配,而是同一个生产队的人住在同一个院落。城中心拆迁搬过来的,也几乎是按照原来那些人住在一个片区就分进肖家河的同一个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