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拾穗者》
当然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红薯、马铃薯、玉米等美洲植物逐步引进到欧洲种植并开始普及,欧洲的粮食产量也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提升。不过与中国红薯种植比例很高的情况不同,欧洲人更偏爱种植马铃薯,甚至后来还成为他们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三、古代中国和欧洲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比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近代化肥农药发明及运用之前,古代中国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一直是高于欧洲的,尤其可以种植两季水稻的中国南方更是碾压式的存在。如果用同时期中国南方的稻米产量跟蒙昧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相比,最高确实可以达到10倍的惊人比例,当然这么比有点“欺负人”。
不过,即便用中国北方的粮食产量(主要都是小麦)来跟中世纪的欧洲来比,也可以达到5倍左右的比例。而如果跟欧洲古典时期、文艺复兴及之后的时期来比的话,也能达到2-3倍左右的比例。
总的来看,历史上中国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确实高于欧洲,而且动辄高一倍甚至数倍。
四、古代中国比欧洲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高的原因分析1.地理角度:其实历史上中国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高于欧洲这个现象,从地理决定论的角度看是非常正常、合理的。造成差异的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纬度位置——中国的纬度位置相对较低而欧洲的纬度位置相对较高,尤其是中国南方的纬度位置更低。
中国和欧洲的纬度位置示意图
首先,高纬度的位置,单位面积能接收到的太阳光能量比低纬度位置要少,这是常识。而农作物就是靠通过光合作用来将能量转化成产量,因此纬度越高、粮食产量越少这本就是非常符合科学的自然现象,如果反过来才不正常、不科学呢。
其次,随着纬度的升高,气候逐渐寒冷,农作物能种植的季次也逐渐减少。比如同样是水稻,在热带比如海南地区可以种植三季,到了长江中下游只能种两季,到了东北地区则只能种一季。这也更加剧了南北粮食产量的差距。
再比如同样是种植小麦,中国北方由于纬度位置比欧洲要低,一年中夏天的天数比欧洲要多、平均温度也比欧洲要高,因此可以将冬小麦、玉米等进行套种,达到一年收获两季粮食的效果,而整个欧洲除了南欧少数地区,大都无法实现这种耕地的利用效率。
中国汉代反映农耕场景的画像石
2.文明和技术角度:中国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中国人也更擅长精耕细作。而欧洲则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欧洲人更擅长海洋航行,商业贸易,在此基础上还融汇了来自亚欧大草原的游牧文明,因此历史上的欧洲人不太擅长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相对较低。
历史上中欧农耕技术的差异,比较典型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土地肥力的保持上。
中国从很早就掌握了沤肥的技术,时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历史上中国农民对人畜粪便、尿液的利用和处理是非常彻底的,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以前农村地区的很多人想要大小便甚至都要憋回自己的家中或田里才甘心,因为这都是可以提升耕地肥力的“宝贝”。这种现象和感情是西方人和现代人很难想象的。
而古代欧洲对土地肥力的保持方面则缺乏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细和用心,历史上欧洲对保持土地肥力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休耕、牧耕等方法。古代欧洲人会把一块地划划为两部分或更多,每年只在其中一块地上种植农作物,其他的耕地则放任闲置或者养殖牲畜,放任闲置的方法就是休耕,养殖牲畜的方法就是牧耕。
中世纪欧洲城市居民直接倾倒粪便到路上
历史上欧洲人对通过搜集粪便、尿液进行沤肥来提高土地肥力的方法几乎从不采用,这也造成中世纪欧洲的大小城市实际上非常脏,街道到处都是人类的粪尿,甚至后来造成了严重的黑死病疫情流行。而历史上中国城市里的粪尿都是有专人清掏并贩卖给农民提高土地肥力的,甚至还形成了产业链和帮派势力。比如清末北京城的粪便清掏业务是由所谓“粪霸”把持的,其他人想插足该领域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