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食品报】
冬瓜在乡下农村实在是太平凡了,只要在空地上种上几棵,也不用上心打理,闲时拔拔草、施下肥,冬瓜就如同得到恩宠一般,藤蔓疯长,和野草为伴,与孤树为伍,生出一大片毛茸茸的绿叶。待到盛夏时节,冬瓜藤蔓上便长出几朵黄灿灿的花蕾来,招引得蜂儿蝶儿前来采蜜。不久,花瓣枯萎,一个浑身毛茸茸青涩的小冬瓜顶着萎谢的花苞,留驻在藤蔓上,或躲藏于浓密的叶子底下,或藏身于藤蔓深处,也有的悬挂在树干当中,一幅憨态可掬的模样。到了秋天,只要拨开浓密的叶子,就能看见叶子底下藏在不少霜白的冬瓜,像枕头一般,小的十几斤,大的几十斤,浑身长满了细细的绒毛,如同一层白霜。宋代郑清之《冬瓜》:“剪剪黄花秋后春,霜皮露叶护长身。生来笼统君休笑,腹裹能容数百人。”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冬瓜腹空容忍,可谓形象生动。
采摘冬瓜得小心翼翼,冬瓜表面一层毛茸茸的细刺会扎到皮肤。另外,如果不小心弄掉表面上的茸毛,冬瓜就经不住存放,容易烂掉。因此,摘冬瓜的时候最好戴一副手套,用刀将冬瓜蒂齐根割下,再小心翼翼地放到垫有稻草的箩筐或架子车上运回家。将冬瓜竖在屋里的墙根边,减少接触面,这样方能存放时间久些。
冬瓜切开后就得和左右邻居瓜分,不然容易烂掉。记得小时候,冬瓜吃不完,母亲一双巧手还能做甘饴的冬瓜糖。制作冬瓜糖关键的一样东西很是奇怪,起到辅佐作用,但又不能食用,这便是石灰。石灰水中的钙离子可使冬瓜片久煮不烂,并且生冬瓜片在石灰水中不断熬煮,利用石灰水的碱性作用,可以产生特殊风味。生石灰是不可用的,要将其烧熟方可利用。母亲把一块生石灰放进炉膛里,几经煅烧,其表面开始变酥,很快就烧成了熟石灰。这时母亲把石灰从炉膛中掏出,放在石臼里捣成粉末状,再过细筛筛去杂质,用来浸泡冬瓜的熟石灰水就做好了。
做冬瓜糖首先选那种粗细均匀、白霜厚重的冬瓜。先把冬瓜表面削掉,再切成长条形。冬瓜条浸泡在熟石灰水里,水要没过冬瓜条,浸泡一晚上,待第二天捞出。这时冬瓜变得既透明又硬实,放人清水中反复清洗几遍,直至没有石灰味为止。再将冬瓜放入锅中,开水煮一遍捞出后晾干。接下来就是用糖腌渍,用两倍于冬瓜的白砂糖搅拌均匀,盖上盖子腌制半天,逼出冬瓜里面的水分,然后放入锅中小火慢熬,手里的锅铲不停翻动,随着水分蒸发,糖分越来越浓稠,转小火继续翻炒,直至黏性。关火将冬瓜糖盛出晾凉,等温度降下来后,冬瓜表面裹着一层透明的糖浆,仿佛结了一层薄薄的白霜,用手轻轻一掰就断了。里面的冬瓜呈水晶透明状,放入嘴里一咬便融化了,甘饴的甜味充盈着口腔,糖的甜味与冬瓜的清香形成了层次感,清爽可口,不腻不齁,越吃越爱吃。
小时候知道我们兄弟几个爱吃冬瓜糖,母亲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制作,切冬瓜、碾石灰粉、泡冬瓜、熬冬瓜糖……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特别是熬冬瓜糖的时候,我们围在灶台边,看着锅里的水分慢慢被蒸发掉,变得越来越稠,厨房里弥漫着甜丝丝的香味,都不由地咽口水。冬瓜糖终于出锅了,母亲盛到瓷盘里,放在通风的地方,这时的糖浆还冒着泡,温度也最高。等到冬瓜糖凉透了,母亲才让我们吃。我们上前抓起一把,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一旁的母亲不停地嘱咐道:“慢点吃,慢点吃——”
(江初昕)
《中国食品报》(2024年1月5日06版)
(责编:王 宁)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