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超级碗拿出大精力死磕供应链,为的就是能更新鲜的原材料。
同时,“抛弃预制菜”这个说法也刚好能迎合主流反预制菜的呼声,坐实新鲜、健康的标签。
第二点考量则更现实:预制菜并不能提高效率。
预制菜常见于调味复杂、流程难以标准化的餐饮品牌,对于这些品牌来说,出品差异化就是一道硬伤。
但好在轻食出身的超级碗,本身对厨艺的要求门槛不高。
厨师只用简单的烹调就能完成大部分超级碗的菜品,跟搭建中央厨房的成本相比,培训厨师显然来得性价比更高。
如今,超级碗的菜单中预制菜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40%,“现炒现做”也成了超级碗的一大卖点。
除了跟预制菜潮流逆风而行外,门店面积也是超级碗的另一大“反套路”。
最早的超级碗既兼顾了外卖,也满足了堂食,均店占地一百多平米都很常见。
但随着碗门的发展壮大,超级碗的门店却越开越小,减小到了60~80平。
高松透露,最小的超级碗门店只有37平,在他的设想中,未来的超级碗会变成一个不需要员工的机械点单柜,现点现取。
超级碗本身也没有太重的异味和汤汤水水,更适合打工人在工位上就餐。
这也不是空想,根据超级碗统计,目前超级碗的单量中有55%选择了外卖。
为了进一步提升效率,超级碗还把员工培训成了“超级打饭机器”,力图把顾客点单的时间缩减到30秒左右。
这也难怪,在超级碗点单越来越像是面试。
尽管在玩了命地提升效率,超级碗还是不够成熟。
单论便捷程度和标准化,超级碗还远远没有达到麦当劳、肯德基等巨头的水准。
每家超级碗之间虽然口味差不多,但是分量却差异很大,广受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