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粿,是福建大田一种由九层不同颜色的米浆合成的地方小吃。它以米和糯米为料,磨成米浆,分成九个等量。每一等量加入适量的白糖及其食用色素(第一层为红色,第二层为淡黄,第三层为原白色,直至反复至九层)。因此粿共九层,故名九层粿。其制法是纱布垫蒸笼之底,上第一层料,待半熟之后,再上第二层,反复直至第九层为止。蒸熟之后晾开,切成菱形,不但外观奇特雅气,而且口感滋润细腻,吃起来松脆,淡甜,最宜小孩与老人,为大田特有小吃。
九层粿的出现不知自何年始,民间说它“层层登高”寄寓美好,蒸熟后层数多,叠起来像本书,所以叫“九层粿”。由于在入蒸笼前已经调理好了味道,因此芳香可口、咸淡得当,被许多人视为本地美食的杰出代表。
农村自古有尝新的习俗,每年农历八九月新谷上场,妇女们会拿出新米做不同花样的美食。九层粿由此应运而生,也成了重阳的节庆食品。据说,莆仙人也做,用来祭奠妈祖。
因地方风俗,此种九层粿特制于重阳节。而重阳节是我国自汉至今的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的主要内涵有二:一、是避难风俗;二、是升天成仙之俗。所谓避难,意在九月九日有灾难,世人须上山才可免。此故事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一书:“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见之曰:‘代之矣。’”
这段记载,意思是指农历九月初九,正是时令大转变(阳消阴长)的时刻,容易造成气候反常,如果这时体弱多病的人,不及时避开这个时刻,那就容易得到瘟疫之类的疾病。所以,提倡人们要到户外,特别是山上,吸收新鲜空气,这就是重阳节要登山的原因。
所谓升天成仙,是出于两个九重阳的大吉日。因为这种重复,一年只有一次。而“九”在古先民观念中,是个神秘的数。东汉王逸《楚九辩》注云:“九者,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这说明九月九日是个非常难得的吉日。这一天被认为清气上扬,浊气下沉, 地势越高,清气聚集越多,人就可以乘清气而升天。
民间传说:太上老君生于九月九日(《岁时杂记》),而我国的各族始祖黄帝,也在九月九日登遐升天。无独有偶,莆田之湄洲妈祖,也是这一天升天。(《妈祖显圣录》)载:“太宗雍熙四年丁亥,天后年二十八,秋九月八日,后对家人说:‘我爱清静,尘世所不乐居,明天(九日)是重阳日,我有登高的意愿,预告别期。家人却
以为重九登高是例行的事,而不知道她是将仙去的。翌晨……后白日飞升走了。
基于上述两大原因,莆地民众制作九层粿,一应重阳之数讨个吉利,二则敬祭妈祖升天,三则做为登高小吃,借此求得合家平安。所以九层粿的制作虽属简单,然其含义深远。
因为制作需要专用工具,过程又特别费时,一般人都无法自己动手。排档里热着的豆腐、小肠、菜干等汤,是专门为搭配九层粿而备的。这种美食价廉、携带方便,如果赶急了拿食品袋子套起来边吃边做事情两相不误。就是放着过了时辰食用也无碍,不冰凉、好消化,蘸醋吃更有滋味。
制作方法
1、上好晚米1500克用清水浸泡一夜(大米浸泡时间足够,米浆才能磨的细腻)后捞出沥干,掺水3500克磨成稀浆,再加入硼沙2克、食碱5克、食盐5克(以上先用水溶解)搅拌均匀。
2、大锅倒入清水旺火烧沸,放入蒸笼,铺上笼布,边上夹入通气板,盖上笼盖将蒸笼蒸热。
3、打开笼盖,将米浆分成9份,先倒入笼内1份加盖,大火蒸约5分钟,使浆面成熟,然后再倒入1份米浆与前面一样依法炮制至9份米浆完毕。最后一次要大火蒸15分钟至全部熟透。
4、出锅晾冷,粿面抹上熟花生油倒扣在板上除去笼布抹上熟花生油,然后再翻扣在另一块板上切长方形块。
5、食时可蘸用酱油、老酒、味精、葱头油调制的佐料,独有一番风味。
【特点】 一是粿分九层,食用时可逐层撕开,饶有趣味;二是米粿软嫩,富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