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网友将家中一颗长了蘑菇的苹果寄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一事冲上热搜。7月12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从相关植物专家处了解到,“长蘑菇的苹果”已烘干妥善保存,正在进行后续研究,这种白参菌除了能丰富老百姓的餐桌,更有望成为太空食品。
专家也提醒网友,发现这类在奇奇怪怪地方长的菌类都不要食用,可以及时和科研人员联系辨别,看是否有科研价值。
“果菌王”已烘干妥善保存
最近是梅雨季,浙江德清县的邓女士发现家里的一只苹果长出了“白色蘑菇”,她觉得好玩就拍了照片发到社交媒体上。6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读博士许容聚看到相关照片后,给邓女士发去私信,求购这只苹果做研究。
邓女士决定免费寄送给许容聚,并按照许容聚交代的,把苹果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到冰箱,第二天和冰袋一起放进泡沫箱,8日空运至昆明。
1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赵琪讲述“果菌王”的故事。受访者供图
经鉴定,“白色蘑菇”是裂褶菌(白参),是一种在全球广泛分布的著名食用菌,一般长在腐木上,也作为植物病原菌存在,此前曾出现在桃子、柿子、椰子壳上,许容聚也是头一次在苹果上看到。
这个长蘑菇的苹果除了引来众多网友关注,也引来了业内人士的关注。科普中国特聘专家、云南省植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张全星与许容聚的导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教授级工程师赵琪非常熟悉,11日就赶到了昆明植物研究所了解相关情况并见到了这个网红“果菌王”。
“目前白参菌丝生长良好。”许容聚表示,7月10日,他和同事们已经提取了白参菌子实体的DNA序列,并成功鉴定该菌株属于裂褶菌的模式种“Schizophyllum commune”。并且,研究团队还分别将苹果腐烂部分、未腐烂部分分离到培养基中,观察菌丝生长情况。
张全星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目前研究人员为了长期保存,已经把“果菌王”进行了烘干,进行妥善保存。
白参菌在各地的叫法不同,由于子实体坚韧,菌久煮不烂,据说要烧八担柴火才行,故而在云南得名“八担柴”。白参菌在陕西叫树花,湖北叫鸡毛菌,湖南叫鸡冠菌。它是一种食药兼用的大型真菌,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据《药用真菌》等记载,裂褶菌性平、味甘、微寒、无毒,有清肝明目、滋补强身的功效。
由于有着孢子多和繁殖快等缺点,自20世纪80年代人工驯化、栽培成功至今,白参菌的栽培面积、市场未能持续扩大。
7月10日(左边)和 7月11日(右边)苹果上的白参菌丝生长对比。许容聚博士供图
那么这颗“果菌王”有什么科研价值?赵琪介绍,首先苹果上长菌子对果农就是一个提醒,“这个白参菌的生命力很旺盛,寄生在苹果上可能会对苹果造成伤害,影响质量和产量,果农在种植的过程中就要做好防范。”
白参菌有望成为太空食品
张全星介绍,白参这种菌类在云南属于一个比较普遍种植的菌类,是大家特别喜欢的食材,白参菌炒蛋就是一个大理、丽江的餐桌上非常经典的菜肴。
很多人也很好奇,苹果上长出的白参菌是否会带有苹果味?许容聚称,自己已尝过,没有特殊味道。赵琪表示:“这种白参(菌)不会有苹果味,但白参(菌)本身会产生苹果酸,我们曾经用菌株发酵后做成酸奶。”但科研人员都很好奇,为什么白参菌会长在苹果上,而且长势这么好,想拿来和航天育种的白参菌做比较研究,为白参菌种的下一步选育提供参考。
张全星介绍,在欧盟和北美还是把白参定义为一种病原菌,一些网友也对此有些恐慌,“其实只有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或者浓度过高的时候,白参(菌)的孢子会对人体的肺部产生影响,我们的选育工作就是选择一些没有孢子的品种,这样菇农在种植的时候就不会吸到肺里,大家吃起来的时候也会更放心。”
“目前白参(菌)产生的孢子数量在生产阶段浓度比较高,确实存在大量吸入的风险,在端上餐桌这个阶段,对消费者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赵教授他们所做的研究对于菇农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张全星表示。
经过太空选育的白参菌。网络图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我国植物学、植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赵琪、许容聚所在的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主要从事真菌种质资源、航天育种等研究。
张全星介绍,赵琪、许容聚他们从事的相关研究其实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但外界知晓不多,“也希望借着‘果菌王’这个事情,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工作。”
赵琪介绍,在2021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的264份菌种中,主要以羊肚菌为主,有200多份,另有2份白参菌,“神舟十四号”上也有白参菌。这些送上太空的菌种返回地球后,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进行培育,从中挖掘一些突变体,找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优良性状。
“现在白(参)菌的口感还有些硬和柴,并没有在全国推广开来,太空白(参)菌我也尝过,其中一些优良的性状口感更好,个体更大,香味更足。”张全星说。
张全星也介绍,经过选育的白参菌未来除了能丰富老百姓的餐桌,还有潜力成为太空食品,甚至可以作为建筑材料,飞向星辰大海。
奇奇怪怪地方长的菌子不要食用
最近因为雨季,有不少网友发现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也长出了蘑菇。12日,在贵州读书的大学生小聂(化名)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当天早上她们发现寝室卫生间里的拖把上长出了两颗蘑菇,“觉得很奇怪,就发到网上想问问大家,还有一些蘑菇丁丁(小蘑菇),我们把两颗大蘑菇扔了,留下了小蘑菇,看还会不会长。”
上游新闻记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除了江浙沪,四川、贵州、陕西等地也有不少网友发布照片,讲述自己发现在木板、家具、拖把,甚至铁门上都发现长了菌子。
近期,网友发布的拖把长蘑菇的帖子。网络图
张全星介绍,自己也在网上看到了不少照片,其中既有白参菌,也有大家俗称“狗尿苔”的晶粒鬼伞,“这些菌类的生长机制不同,有的木生菌,长在木头上面,有的是粪生菌,长在粪草堆上面,比如说裂褶菌中,有一个科就是喜欢长在针叶林的腐木上。”
很多网友也关心,这些稀奇古怪地方长出来的菌类到底能不能吃?张全星表示:“不建议吃,这些菌本身可能没有毒,但可能有环境毒素的危险。”
在互联网上发现研究样本,这对于从事真菌研究工作的人员来说不算稀奇。
“我们的课题组外出采集,如今已经发现上百个新菌种,发现新菌种在我们的工作中已经是一项日常了。”许容聚就表示,自己有时会在网络上发现一些可能用于研究工作的样本,会提出购买的请求,“一般网友听到是用在研究实验中的,都会免费赠送给我们,我们也特别感谢大家对真菌研究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张全星也建议,如果网友们发现了类似不认识的菌种,可以拍照发到网上去,其实很多科研人员都有这个习惯,会到网络上去发现新菌种,也会帮助网友去辨别这些菌种。
“哇,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科研项目”“这是我参与度最高的科研项目了”“很荣幸参与了一篇SCI论文的诞生”……不少网友在许容聚的帖子下面这样评论。张全星也表示:“我很高兴‘果菌王’这件事火出了圈,这让网友们认识到,我们的科学家并不是封闭在象牙塔里自己搞科研的,普通人也能参与科研项目,产生一种参与感和自豪感,希望以后在包括真菌等各个科学领域,营造出一种大家都能参与的良好氛围。”
上游新闻记者 汤皓 实习生 吴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