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各位刀友打个预防针,今天的主题有点扎心,理想主义者慎入。
我还以我惯用的伎俩开篇,先利用你的好奇心讲个故事,然后用我埋伏好的观点悄无声息地给你“洗脑”。当然,如果你缺乏辩证思维,觉得“洗脑”是个绝对的贬义词,那就关了页面继续去看你的毒鸡汤,继续去刷你的抖音。如果你相信我的人品、认可我的真诚,并且自信有辨识真理的能力,那就摁着心劲看下去。因为像我这种敞开心扉“说人话”的业余蹩脚体制内伪网红,貌似已经不多了。
1
老M是我曾经的一个老领导。所谓老,不是指年龄,而是指他离开体制,或者说离开领导干部序列很久了。换句话说,像我这样在体制内默默无闻当兵的,在社会上竟会被认为是领导,但像老M这种在知名民营企业当官的,社会上却不会承认他是领导。
当年的老M是处长,虽然不在权力部门,但在省直的影响力还是有的,亲朋好友不大不小的事来找他,基本都能摆平。在郑州朋友圈里称不上呼风唤雨,但各个部门都有熟人,遇事都会给他三分薄面。
不知从何时开始,老M厌倦了机关枯燥无味的生活,觉得自己专业是法律,虽然没做过法律实务,但靠着自己的执着考了三次过了司法考试,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能浑浑噩噩终老一生,于是在45岁那年,在上市公司CEO同学的蛊惑下辞了职,来到同学麾下做了法务,年薪35万,2011年这个水准,着实不低,儿子要去美国留学,费用一次性解决了。
一年以后,微信推出朋友圈功能,老M很潮,经常在朋友圈晒头等舱、晒黄石火山、晒澳洲大龙虾、晒密歇根大街、晒新款沃尔沃。那年,我们一边抽着老黄皮写材料,一边无比艳羡地讨论着老M的美好生活。
虽然老M的英文名字叫詹姆斯•M,但毕竟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在国内,老M再潮,还得吃地沟油,还得吸雾霾,最重要的是办事还得找关系。所以,后来发生的四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
第一件事:老M晚上应酬,喝了几杯红酒后觉得无什大碍,径直开着车去公司加班,路上遇交警查车,遂淡定地掏出早已过期的机关工作证,想借曾经的上级机关领导身份蒙混过去,怎奈交警并不认账,幸好老M眼疾手快立即关上车窗打电话,曾经的老部下终于在他去验血的途中将他救下。
第二件事:老M的新款沃尔沃曾经被儿子开着追过尾,后半截车架被焊过。一次审车,车管所工作人员无论如何不给盖章,老M花钱找中介也无济于事,后又给曾经老部下打电话,老部下一个电话打给车管所领导,给他放了行。
第三件事:老M侄女在郑州入户口,所有条件都符合,但派出所民警让她跑来跑去三四趟,不是缺这就是缺那。后侄女给老M说,老M一听就急眼了,一个电话打给老同事,老同事又一个电话打给派出所,侄女直接过去就办了。
第四件事:有一次老同事召集八九个人吃饭,老M也参加,在座的有两个体制内的人,其余的包括老M都是体制外的。大家尊重老M让他坐首席,两个体制内的坐他左右。但席间大家从始到终都齐刷刷地对着老M的“左膀右臂”说话,老M独坐中间手足无措,甚是尴尬。
后来,听说老M找过曾经的上级领导,想调回机关,但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举老M的例子并不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更不是想说明体制内有什么特殊性。毕竟,我对老M的前两件事是很不屑的。不屑不仅仅是因为他滥用潜规则,更是因为这样的滥用是一种很愚昧的行为,对自己生命不尊重、拿自己的生命安全开玩笑的人,都是小聪明。即便他是我的老领导,我仍然会这么说!
当然,近几年的体制内越来越依法依规,利用潜规则违法乱纪当然还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毕竟是越来越少了,老M想返回体制的最大原因,是体制内就像一个铁笼子,在限制你自由的同时,也把你严严实实地保护了起来。那几年的老M还相对年轻,对放飞充满渴望,现在的老M在慢慢老去,倒开始怀恋起来那个铁笼子。
老M有钱了,但老M很念旧,老M越来越喜欢在郑州呆着,但不得不承认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目前在中北部内陆城市、特别是二线及以下城市,很多即便是合法合规的事情,没有体制内所谓的“光环”,仍旧是办不到的。
2
你可能也曾像老M那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幻想。你曾经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触摸过朵朵白云,也许不会再留恋于绿茵广场憋屈的空旷;你曾经欣赏过撒哈拉沙漠的阵阵驼铃,也许不会再沉醉于闹市小酒吧矫揉的吟唱。你的眼界越开阔、思维越超前,越无法容忍体制内的死气沉沉、因循守旧和潜规则盛行。
但是,年纪越大越相信宿命,越相信生命只是更高纬度的力量设置的程序,与积极无关,与消极也无关。当你觉得离开体制会让你恐惧时,那就是真的无法离开了。特别是你已经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不可自拔时,没事就不要跟着瞎咋呼了,“要避免被体制化”,“要保持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偶尔调侃自嘲,愉悦一下身心倒也无妨,如果正儿八经当成事去想,那就未免中毒过深了。“保持能力”当然是提倡的,“随时离开”就算了吧!胡子一大把了,感恩平淡,享受踏实,做个好人,过好日子,才是王道。
我们承认,体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工资低、不自由,比如思维僵化、因循守旧,又比如能者多劳、鞭打快牛。但到了这个年纪,至少你拥有的一切都是体制给你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你的父母,即便他们再穷再没本事,即便你有了成色后看不上他们,但他们生你养你的事实无法抹*,他们到什么时候都是你最亲的人。作为体制内的人,暂不说你有没有“不忘初心”那样的觉悟,只说你已经得到的东西,拥有的时间久了,便觉得习以为常、理所应当了。它们就像空气,呼吸顺畅时你觉察不到,快要窒息时你才会发现它们的存在。
体制内羡慕体制外的自由洒脱,体制外羡慕体制内的踏实稳定,说到底都是围城心理。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做事的终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几个“感”:存在感、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这几个感齐活了,自然也就有了幸福感。
对于基层的体制内人,每天累到怀疑人生,委屈无处诉说,前途一眼到头。但不可否认,在基层,公务员、教师、医生、国企职工是最好的职业,其他的都会被认为是“打工的”,甚至会被认为“没工作”。你如果把这个公家饭碗丢掉的话,光唾沫星子就能把你淹死。所以,在基层的特定环境下,体制内人是所有职业中最有那几个“感”的群体。不要打别,这是事实。
再说中央及省、市层面的体制内人,只要好好做人,踏实做事,这几个“感”也并不缺乏。生意人拼命赚钱,用物质的刺激换来这几个“感”;体制内疯狂加班,用领导的认可实现这几个感。不要说我清流,也不用骂我虚伪,事实就是这样,与其整天羡慕诗和远方,不如守着一亩三分地深耕细作。
首先是存在感。不要总觉得写材料没意义,事实上你只要认真,只要投入,你写的讲话稿领导没有大改,掂着在主席台上念的时候,我就不信你心里没有美开花。自己写的文字成为推动全系统工作的纲领和指针,那种存在感绝对不是刷朋友圈能够刷出来的。
其次是安全感。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虽然居江湖之远,但毕竟高高在上,找县领导不见得能办成啥事,但起码老家人在县里不会被小看;作为省市公务员,虽然上不挨天下不挨地,大多数人并没什么权力,但你绝不会担心你父母在老家受欺负,你绝不会因为办个证而遭受吃拿卡要,你绝不会在路上被追尾而遭受不公裁定。当然,说得太绝对了,但你不得不承认,至少你比体制外的人相对安全。
再次是归属感。比如房子,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基本都能弄到“政策房”,只是时间问题;省市公务员虽然早没了“政策房”,但大多数单位还是有团购房的机会,也只是时间问题。有房子就有家,有家就有归属感。比如你生病住院,只要你求助于组织,大多数单位都会帮你协调医院协调床位;孩子没学上,只要找领导哼唧哼唧,大多数单位还是会帮你兜这个底的。有兜底的就有依靠,有依靠就有归属感。
最后是获得感。这个获得感不是指钱,有钱不见得就有获得感,如果你只拿钱来衡量,那就当我没说。比如“尊重”,虽然这个词比肾都虚,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是每个人解决温饱后的刚需,一些土豪钱再多,不见得就能获得尊重。体制内的人之所以会被尊重,不仅仅是因为能够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管理,更是因为进体制内需要考试,能考上体制内的需要有学历有文化,有学历有文化当然会被人尊重,括弧,贪官除外。比如你是省直公务员,你们县里八面威风的富豪,在你面前通常是没有什么优越感的。
3
说了这么多体制内的好处,可能会被曲解我意思的体制外朋友唾骂,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任何职业都有利有弊,那些叫嚣着“脱离体制”的人,都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或许有人说,你所谓的这些牵强的“幸福”都是以牺牲财富、自由、激情为代价的。他们经常会拿肖申克的救赎来说事,告诉你被“体制化”有多无聊、多痛苦。
我一向喜欢逆向思维,肖申克毕竟是电影,电影里也只有安迪这样的银行家兼“冒险家”最终脱狱成功。现实世界里也有脱狱成功的,但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似乎并不怎么靠谱,这些人要么很快被毙掉,要么很快被捕获,被判以更重的徒刑。
现实不是肖申克的救赎,但有一样是雷同的,那就是大部分人都会像老布那样,“体制化”已经融入到他的血液,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在监狱这个“体制”内,他有资历、有面子,可以受到狱友的敬重,并且负责图书馆,做着对这个“社会”有意义的事业,始终能够有尊严地活着。但离开监狱后,他无所适从,失去庇护,最终只能自缢身亡,了却残生。
这所监狱里都是重刑犯,大多数人都将平平淡淡地住到死的那天,也许这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安迪的好基友瑞德住够四十年获得假释,来到太平洋海岸跟安迪玩偶遇,看上去很浪漫,事实上瑞德并不是安迪,他最有可能是下一个老布。只是电影不想让观众绝望,所以安排了那个骗人的童话结局。
扯得有点远了,举肖申克的例子,只是想告诉大家,那些整天蛊惑着你“脱离体制”、“避免体制化”的人,却又对你的将来提不出一点建设性意见的人,本身就是耍流氓。而对于受人蛊惑、整天叫嚣着“脱离体制”的人,本身就是骑墙派。遇到一丁点困难就想逃跑,本身就是一种不担当。这样的人,即便到了体制外,到了任何领域,注定干不出什么名堂。
有人会说:你看人家王健林,不是逃离体制的成功代表吗?但你别忘了,人家老王在部队时是单位里最年轻的团长,也就是说,人家本身在体制内就是成功者。而且大多数辞去公职独立创业或者到企业赚年薪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体制内的成功者,或是单位、行业的佼佼者。比如俞敏洪,人家辞职前是北大教师,托福考试663,而全世界迄今最好的成绩是680。比如陈行甲,人家辞职前是清华硕士,全国优秀县委*。
体制外挖体制内的墙角,当然也是挖的人尖,普通公务员人家压根看不上。你在体制内整天眼高手低,整天自怨自艾,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觉得自己无用武之地,实则你连一篇领导讲话都写不好,你即便逃离了体制,出去也是死路一条。
4
世界上没有好*工作,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是铁律。你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看到辞职创业的那些同学同事,整天吃香的喝辣的,整天全世界飞来飞去,工作激情澎湃、富于挑战,生活五颜六色、新鲜刺激。其实这些只存在于微信朋友圈,都是人家想展示给你的一面。事实上,想要“吃肉”就必先“挨打”,只是“挨打”的时候不会让你看到而已。
我一个校友是全省优秀法官,受不了经常找他“办事”的律师同学年薪百万的诱惑,毅然辞职创业,结果基本如他所愿,两年赚了一辆大奔。前段一起吃饭,他从后备箱拿出一瓶茅台,我俩坐在地摊边喝边撸串。
他告诉我,妈蛋律师太难干了,天天在外面求爷爷告奶奶,没在家吃过一顿棱正饭,以前整天找他“办事”、拍他马屁的同学现在竟然跟他争案源,俩人因为一个50万的案子拍起了桌子。比他晚参加工作五年的下级法院学弟,以前整天在电话里哥长哥短地叫他,来郑州请他吃十次饭他八次都没空,现在他接学弟地方的案件,轮到他请学弟吃饭学弟没空了。一把串撸下来,他提到最多的四个字是“造化弄人”。他最后向我感慨,特别怀念当法官的时候,虽然很累,虽然赚得少,但是让他很有尊严,让他心里很踏实。
还有一个老同事是省内知名媒体副总,前几年有南方知名广告公司挖他,价码是三百万,而且立即到账,三年内没有业绩考核,三年后开始以业绩算薪金。同事开始时异常心动,但思前想后还是拒绝了。前年我在北京帮忙时,一天他出差之余晚上到我房间喷空,给我掏心掏肺到后半夜,并且道出了当初拒绝三百万的实情。
他说:他们给我三百万是看重我体制内身份和资源,但我又不是傻子,虽然我有充分自信,辞职后三年内“茶”应该还不会凉,但三年后呢,那些所谓的资源都将化为乌有,我将哭天无泪。我说:那就先拿三百万呗,毕竟你在体制内十年也赚不到啊!他看了看我,呵呵道:三百万?三百万在京城算个毛,还不够买半套房!
5
所以正应了那句话:离开体制,你什么都不是!其实“被体制化”并不是什么坏事,既然是体制人,既然注定离不开体制,那就按照“体制化”的规则来打造自己,主动适应、深度融入体制环境。
既然做了公务员就得有个大样,无论穿衣打扮,无论言谈举止,无论思维方式,都要尽量“体制化”,否则就不可能在体制内长久立足,领导也不会放心给你一个平台让你去独立主持。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如何假装自己是个领导?》,很多刀友觉得我是在恶心包括我自己的体制内人,当然我承认有戏谑的成分,毕竟是想逗大家一笑,经常笑一笑,才不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但客观上我也是在给体制内人画像,告诉大家怎样做才能更像个“公务员”、更像个“领导”,毕竟十个公务员有九个都是想当领导的。
很多体制内人总想标新立异,看不上体制内的古板和守旧,喜欢穿“奇装异服”,喜欢理个酷拽的发型,喜欢讲一些歪话怪话,喜欢自觉不自觉地跟体制规则抗争,随时表现出一副跟同志们不一样的做派,实则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举个我最有感触的例子,每次我穿着休闲T恤去上班,经常会被武警查证,每次我穿着白色衬衣进大门,武警基本不会盘问。以前我会很烦,后来也就释然了,你打扮的不像个机关干部,人家不查你查谁。刚毕业时一个老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约定俗成的东西,你改变不了,就得去适应,这就叫成熟。
最后我想说的是,世界上绝没有完美的职业。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在某国(具体哪国忘了)地铁上,你无法从他们的面相和穿着上看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因为在他们眼里,只要是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工作都是一种职业,只要是职业都没有贵贱。你可以从清洁工的眼神里看出满满的自豪,也可以从流浪歌手的笑容里读出浓浓的幸福。
作为体制内人,作为材料狗,只要你把手里的活干到极致,干到件件让自己满意,领导就不可能对你不满意,群众更不可能对你不满意,你就不可能过得没有尊严。即便因为各种原因得不到提拔,你笔头子上去了,外面一大堆合法合规的外快等着你去赚,你当然也不可能会受穷。
作者:刀哥叨叨叨,来源:刀笔小杂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