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压壶
19世纪,以法压壶和虹吸壶为代表的咖啡过滤器具纷纷被发明出现,欧洲咖啡由此才算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欧洲人渐渐开始购买烘焙好的咖啡熟豆回家研磨、冲泡,但欧洲咖啡之魂一直在咖啡馆。20世纪初浓缩咖啡机问世,浓缩咖啡吧再次成为欧洲人钟爱的社交场所,其中尤以意大利人最为典型。咖啡馆之于意大利人,恰如居酒屋之于日本人,他们习惯手持咖啡一边站着喝一边和朋友聊天,喝完就起身离开。拿铁、卡布奇诺、力士烈特、玛奇朵、可烈特等以意式浓缩为基础的经典咖啡就在这种咖啡馆文化中被孕育出来,并扩散至世界。
两种虹吸壶
欧洲咖啡文化以咖啡馆为灵魂,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内发展出了颇具特色的咖啡风格。但是,将欧洲咖啡与埃塞俄比亚传统咖啡相比,其制作和饮用的过程依然过于简化了。意式浓缩无疑是缺乏仪式感的,但是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因为更加“草率”的美式咖啡,在大西洋彼岸问世了。
美式咖啡:野性与平民精神
美洲远离咖啡发源地,咖啡与这片新大陆的联系,是从欧洲殖民扩张开始的。17世纪初,荷兰人从奥斯曼帝国偷运出一株咖啡树并在东南亚种植成功,并在几十年后赠送给法国一棵咖啡树幼苗。1723年,一位法国军官冲破重重困难将咖啡种子及种植技术带到了法国在中美洲的殖民地马提尼克,咖啡这颗星星之火从此在拉丁美洲徐徐燎原,直到21世纪,拉丁美洲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咖啡产地之一。
咖啡对产地的地形、气候要求很高,美国并不适合咖啡种植,但美国人却很快成为了咖啡的拥趸。这倒并不是因为美国接近拉丁美洲而“近水楼台先得月”,美国原为英国殖民地,深受英国人饮茶之风的影响,但在波士顿倾茶事件之后,抑制茶叶成为“政治正确”,茶叶的替代品咖啡理所当然地流行越来。1812年战争时期,英国对美国实行茶叶禁运,与美国亲近的法国人则流行咖啡,一进一退间美国人对咖啡的喜好变得更加狂热。与此同时,巴西已经成为咖啡的重要产地,美国人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购买咖啡,所以咖啡在美国流行之初的定位,就是平民饮料。虽然它也存在社交属性,但相比于欧洲以咖啡馆为核心的咖啡文化,美国人眼中的咖啡显然更具功能性。
日常在咖啡馆看到的都是浓缩咖啡机
作为佐证,西进运动时咖啡已经成为美国拓荒者的必需品。当时一位勘测员指出,咖啡是“西部草原的菜单上必不可少之物。拓荒者只要有咖啡和烟草,就能忍受任何艰辛;要是没有了这两样东西,他们就要失去前进的动力,郁郁寡欢”。
作为功能性饮料,美国咖啡在传入之始就沾染上了美国人粗犷、直接的色彩。当欧洲人忙着研究各种精巧的过滤器具时,美国的“咖啡专家”则试图通过在烹煮咖啡时加入奇奇怪怪的添加物来加强咖啡渣的沉淀。这些添加物包括鸡蛋、蛋壳、鳕鱼、鳗鱼皮……
充满野性的美国人用自己的方式“改良”了咖啡,而咖啡也在这种“改良”过程中渐渐成为美国人的“国饮”。南北战争时,咖啡成为美国陆军最重要的军饷,有些夏普斯卡宾枪甚至还设计了可以挂磨豆机的枪托——在这种环境下,美国人没有发明出“袜子汁”这样的俚语,自然不是品味的问题,而是性情使然。无论如何,最迟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咖啡消耗量就已经是整个欧洲的6倍,虽然在品鉴咖啡上未必比得上欧洲人那般精致,但美国人在世界咖啡市场早已不容质疑。
美国不生产咖啡,但消费咖啡
二战爆发后,美国士兵带着他们钟爱的咖啡踏上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相比于南北战争时期,二战时的供给更为艰难,美国士兵们不得不接受更淡的咖啡以及新生的速溶咖啡;而后方的平民为了给军队节省出更多的咖啡,也开始用各种方法制作稀释咖啡。客战于远方的美国人显然不能与在城市残骸中依然维持着咖啡高品味的欧洲人相比,经过几年的战争岁月,美国人已经习惯于口味清淡的咖啡,美式咖啡也就在这种艰难岁月的洗礼下成型了。
需要指出的是,意式浓缩兑水而成的美式咖啡,只是欧洲人看到二战中的美国士兵习惯饮用淡咖啡之后的想当然——美国人所喝的咖啡虽然淡,却通常是用滴滤器具制作出来的;欧洲人尤其是意大利人不习惯使用美式滴滤咖啡壶,方才以意式浓缩为底通过兑水方式制成的美式咖啡。所以,被法国人称为“袜子汁”的所谓美式咖啡,其实与美国人没有直接关系;而流行于世的美式咖啡,其实可以视为意式浓缩的一个变种,正如拿铁咖啡、玛奇朵咖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