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发”,“八”和“发”都寓意发财发达。母亲在这天还要发一盆面,只蒸枣山和鱼。一是祈福,二是敬天用。
二十八这天,母亲为啥不蒸馒头?过年的馒头要是单等到这天蒸,母亲早着急了。我家过年的馒头要蒸一大缸,够吃整个正月。可以说进了腊月门,母亲就开始蒸过年的馒头。烧着炕,暖着屋,一天蒸一锅,往年根儿走着走着,就攒下了一大缸。好在黑龙江的冬天,啥都能冻上,冻上也好吃。
母亲很敬畏一些习俗,不只是过年时有的。拿一件小事说,平时只要家里煮饺子,她先盛出两只,舀一勺汤,去院里祭一次,再在灶前祭一次。然后捞的才是我们吃的。村里不只母亲这样,家家的主妇都如此。农家种地求个风调雨顺,怎敢不祈求天地庇佑。
母亲蒸的枣山层层叠叠,雪白的面坯,红润的大枣,熟了的飘出面香和枣香来。母亲蒸的枣山端庄秀气,再一次证明她是个聪慧的女子,虽然她一字不识,心里却有锦绣。
母亲先擀一个厚圆面饼当底儿,这面饼有多大?她心里早就量好了。虽然农家用大地锅,不担心大了蒸不下,母亲想的却是多大一个够五口人吃一顿的。是的,枣山要掰着吃,寓意一家人有福同享;最好一顿吃完一个,寓意圆圆满满。最后,我家蒸枣山的面饼确定成和盘子口一边儿大。
母亲开始把面搓成手指粗的条,每根条都用筷子夹出若干花瓣形,一个花瓣形里放上一颗枣,就真成了枣花瓣了。一片片花瓣围在饼边,中间空着的地方再放一张圆饼,按照刚才的方法做第二层。母亲每年都蒸两个五层的,四个三层的。母亲的手法熟稔,不等我看明白,一层就做完了。她夹的花瓣形正好能围一颗枣,她的眼睛就是一根皮尺。
蒸枣山用的枣是父亲买的。母亲不能吃甜,吃枣山时只能吃面饼儿。她跟父亲说,什么样的枣好吃你去买,买些好的,孩子们吃着高兴。父亲爱吃甜的,他果然知道买啥样的枣合我们心意。我们喜欢肉多核小的新疆和田大枣,父亲每年都买这种。母亲发面时,父亲就把大枣洗干净了,一颗颗如美人出浴,闪着水珠的光泽呢。
两个大枣山出锅了,都放到盖帘上,微微散着热气,像两座仙山云雾缭绕,又像陕北窖洞人家过新年,个个窗口张灯结彩。这俩大枣山,敬天前母亲可不让我们碰一下。父亲把盖帘端到碗柜高处。我们知道敬过天,我们才能吃。
我们这敬天,是在除夕晚上,在院子里摆供桌,供桌上少不了整鸡、整鱼、饺子、糖果之类,还要供上馒头,母亲就把这两个大枣山虔诚地端上来。在除夕的夜色里,层层叠叠的枣山大气,枣像新年的眼睛,温情地注视人间。
大枣山敬完天端回屋,又放在锅帘子里和豆腐一起压锅(除夕至初三,锅里不做饭时,锅帘子不能空,放上寓意好的食物),压到大年初三我们就可以吃了。其实,那几个小枣山就是给我们吃的。可是,我们还是想吃大枣山,一家人一起吃完它。
吃大枣山的饭桌上,母亲会做一盆炖菜吃。过年天天不是鱼就是肉,全家都想吃蔬菜了。除夕饭剩的烀肉、排骨当个锅底儿,下些白菜丝、干豆腐丝、粉条,炖一锅,一人一碗,掰着大枣山吃去吧。
二十八这天,母亲发的是一大盆子面,除了蒸枣山,大部分面用来蒸鱼。母亲蒸的鱼一拃长,两寸宽,不很胖,鱼眼、鱼鳞都很清楚。我也蒸过鱼,蒸出的很胖,别说眼睛了,连鱼尾上的印都没了,不过是个鱼形的馒头嘛。
母亲说,蒸鱼没啥难的,用模子扣就行,和面要硬。我和的面水放多了,开得很欢实,一醒面坯就没形了。我回家按母亲说的去扣鱼,蒸出来的虽然有鱼鳞了,可是吃着太硬了。从此,我不蒸鱼了,年年吃母亲蒸的鱼。
母亲和的面硬,开得欢实后,她揉面用的时间很长。母亲仍不放心,还在揉,一下一下,鼓着青筋的手发红了,额头上冒汗了,背驼得厉害了,直到面团在母亲的手下没了筋性,它驯服了。所以,母亲扣出的鱼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即使二次醒发和上锅蒸,那还是有模有样的鱼。
鱼蒸得好,寓意年年有余。过年这两天,除了吃饺子,我们就吃母亲蒸的鱼。个头不大,上锅馏一下就透,菜丰盛主食吃不了多少,一个人一顿吃一条就饱了。
母亲知道我们爱吃她蒸的鱼,二十八一蒸完就给捎来,让先吃着。年后回娘家拜年,临走时母亲又给拿一包,并告诉我封好袋就不裂皮了。吃母亲蒸的鱼,有嚼劲,又不硬,面香全出来了。我吃着吃着停下了,我吃的是母亲的辛劳呀。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面发了,面开了,母亲又在面板前揉面了。她神情专注,一绺头发耷拉在额上,先还是跟着动,像被风吹拂;一会就粘住了,老老实实在趴在母亲的额头上。母亲又蒸出了枣山和鱼。
新年专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