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鱼的生长曲线
从国内的捕捞数据来看,在人工养殖环境下(包括放养)50斤左右的大型鲢鱼已是十分罕见,60斤以上的就更加少见了。至于养殖的鲢鱼究竟能长多大,目前也只能根据已有的捕捞数据进行大概的推测,现有的纪录在今后很有可能会被刷新。
野生的鲢鱼,最大能长到100斤?在维基百科上,鲢鱼的成年规格一般为60~100公分,最大个体能长到140公分,最大体重为100斤左右。这样的数据并非夸大其词,也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事实依据的。
国外捕获的巨型鲢鱼
前面已经提到,鲢鱼先后被引进了9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经成功建立野生种群的就有38个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印度、俄罗斯、泰国以及美国。尤其是在美国,鲢鱼以“亚洲鲤鱼”的身份在密西西比河流域泛滥成灾,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鲢鱼在国外频频泛滥,这和鲢鱼自身的繁殖力、适应性以及食性都有很大关系。在长江流域,一条发育成熟的鲢鱼其怀卵量一般为62~86万枚,而在密西西比河流域,鲢鱼的怀卵量则在31~134万枚之间,最高的甚至能达到432万枚。
鲢鱼在美国泛滥
国内外的鲢鱼怀卵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最重要的差距就是鲢鱼的规格大小。体型越大的鲢鱼,繁殖力就越高,因此怀卵量的差异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外的鲢鱼似乎普遍更大一些。
另外,美国的水温应非常适合鲢鱼的生长和繁殖,生物饵料也非常充足,这些都是鲢鱼频频“失控”的原因。在美国的部分河流,白鲢几乎侵占了整个河道,数量惊人,甚至还有美国人捕捞过100斤左右的“米级”鲢鱼。
“米级”鲢鱼
相对而言,野生的鲢鱼比养殖的鲢鱼体型更大,国外的鲢鱼比国内的鲢鱼更大。结合国内外的数据来看,鲢鱼的极限体重应该在100斤左右,极限体长在1米左右。
鲢鱼一定要吃大的?越大的鲢鱼就一定越好吗?农村地区有句老话,“吃鲢鱼一定要吃大的,越大越好”,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可否认,体型越大的鲢鱼就越少见,就越能满足部分人的猎奇心理。对于池塘养殖的鲢鱼,3~5斤的规格是最佳选择,肉质细嫩,味道也很鲜美;对于湖泊、水库放养的大型鲢鱼,8-10斤左右的即可,太大的也没必要。
在自然水域中,白鲢利用口腔吸水、通过鳃耙过滤食物颗粒。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白鲢主要以蓝藻类的浮游植物为食,而很多蓝藻都是具有生物毒素的,比如微囊藻、颤藻、念珠藻、鱼腥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