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本土也有不少湘菜新店
在北京、西安、广州等地,情况也是类似的。一位熟悉商业地产招商的负责人透露,从2023年开始,商场对于餐饮板块,主要的目标就是湘菜。“优先考虑湘菜,条件相当的情况下,给到更好的铺面和更优的附加条件。”
二是,湘菜的“炸子鸡”爆品——辣椒炒肉,正坐在流量的风口浪尖。从南城香、老乡鸡、渝是乎、霸蛮、眉州东坡、永和大王,甚至新荣记,都把这道菜变成招揽客人的重要单品;一些砂锅菜、贵州菜馆、云南菜馆甚至韩国料理,也上新了相关“辣椒炒xx”的产品。
无论你来自东西南北,一份辣椒炒肉,连炫三碗米饭。一时间,辣椒炒肉似乎成了餐馆的“标配”。
湘菜品牌们,也尽力放大“现炒”特色。比如餐馆的门头、墙壁上、外卖宣传上,甚至服务员的衣服,都是“现炒”宣传板;有条件的餐厅,都在制作透明厨房;也模仿头部品牌,把上菜的盘子换成大锅,表达了豪放而具有烟火气息的特质……种种操作,让湘菜牢牢把控住“接地气”的标签。
此外,在“出海”方面,湘菜也开始涌现。比如,农耕记2023年11月开出新加坡首店,今年2月迎来马来西亚首店,目前已在海外开设十余家餐厅;彭厨在今年5月,首次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开启海外首店;今年7月,长沙老牌湘菜连锁味上湘菜馆日本东京直营店开业;潇湘府、湘厨等湘菜馆也进驻日本……
卷到20元价格带
都想争“低价之王”
新店越开越密,价格战也随之而来。
“京城一些湘菜馆,悄然把人均客单价向下打到20多元”的消息,最近不胫而走。起源是一些写字楼白领,“组队”探索周边的湘菜馆,往往是3个人点3个菜,客单价100元出头,配上简单的米饭和免费汤水,再加上折扣不小的代金券,AA下来,人均也就20多块,相当于一顿盒饭的价格。
这些店往往是新店开业,显示出“新来者以价格战分食市场”的野心。也许,它们并未开在显眼的街边或商场,甚至位置有些偏僻,却紧靠打工人聚集的区域,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线下活动的促销手段,以低价迅速抢占市场。
当然,如果优惠期到了,顾客也面临分流风险,毕竟,周围开出的湘菜馆一茬又一茬。
以内参君所在的北京朝阳望京区域来看,3KM内,共有67家湘菜馆(其中包含3家暂停营业、2家尚未开业),既有费大厨、辣可可、潇湘阁等品牌,也有一些土菜馆、盖码饭等餐厅。一些餐厅推出了“2人肉汤拌饭”的餐品,价格25元,半年销售量全店第一;“小炒肉”单品打了8折后,价格36元,也算比较实惠的存在;“4折菜品”用来引流的现象不少;还有不少20-30元的“单人小炒套餐”。
虽然在大众点评上,大家的客单价还是显示在80元左右,但很明显,一场关于价格和流量的暗战,正在上演中。
不仅是北京,深圳也是类似的状态。由于湖南来的打工人多,深圳的湘菜馆子一直不少,而这两年,便宜、大碗的湘菜更加“肆虐占领深圳”。一刷外卖平台,基本都打着“猛火现炒”的招牌。更有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的白领经历降薪潮后,坦言“团建都从居酒屋变成了湘菜馆”。
疯狂的湘菜,为何会经历这样的暴增态势?
1、归根结底,“反预制”的大旗之下,以现炒、下饭、实惠为特色的湘菜,正乘着东风野蛮生长。《2024中国中式餐饮白皮书》显示,以25-35岁,横跨1-4线城市的办公室白领为主,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相对稳定收入这部分人群为样本,84%的消费者偏爱“有锅气”的菜品。
◎来源:《2024中国中式餐饮白皮书》
而湘菜猛火现炒自带的锅气,则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打出了“王炸”的诚意。当饭店的食物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工业成品,现炒湘菜所代表的某种慢工出细活的做派,显然是在心理上纾解了食客的痛楚。
以费大厨为例,其曾公开呼吁消费者“不要点外卖”,除了提及到外卖会影响堂食效率,拒绝外卖的核心原因,是其认为外卖包装会让菜品的状态大打折扣,没有了现炒的锅气。
2、理性消费的浪潮,让越来越多的打工人,把下饭的湘菜馆捧成了“打工食堂”。在消费降级的现实下,无论是追求实惠的蓝领,还是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白领,面对无限续饭、香辣过瘾的湘菜馆,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味蕾上,都有无限的满足。
湘菜馆的“讨巧之处”在于,像海底捞一样,将大厨打磨成标准化的产品;在仪式感上又参考了现烤现做的豪放的淄博烧烤;而在价格上,又像米村拌饭等平价食堂一样,力求让打工人以一个绝不心疼的价格,获得一顿及格线以上的就餐体验。
餐饮经营有一个定律:当所有的维度,都“比及格线更高一点点”时,就是“体验感”最扛打的状态。
3、开店越来越多,价格必然会卷出新高度。一位湘菜馆老板坦言——现在湘菜馆越开越多、越来越密,“跟奶茶店一样,走几步就有一家,竞争很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