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擂茶源远流长,在宋朝时候即有擂茶,至今已有千年。擂茶调解法始创于2004年,是将乐县法院南口法庭的金字招牌。法庭将客家擂茶文化融入矛盾纠纷防范化解工作中,不断完善升华,形成“擂茶——喊茶——话茶”三步调解法,并从中提炼“礼、合、和、清”四字要义,至今已有20年历史。
近年来,南口法庭致力打造“山水枫桥·擂茶法庭”,在擂茶中掌握民情、在品茶中劝和止争、在话茶中化解矛盾,从浓浓茶香中找到一把定纷止争的密钥。
擂茶调解法文化墙
以擂茶“消已病”
“感谢法官帮助我们调解,也感谢乙公司如约给付我们款项,期待我们继续合作。”甲公司负责人陈某激动地说。
不久前,甲公司与乙公司因合同纠纷诉至法院。承办法官李全华了解情况后,邀请双方当事人一同来到法庭擂茶调解室开展调解。“今天,我们先不谈案件,请你们二位一起来擂一钵擂茶。”在李全华法官的指导下,两位当事人一人扶着擂钵,一人紧握擂茶棍,双方互相配合,一钵擂茶便擂好了。
“做生意其实就像擂擂茶,讲究合作,其间难免磕磕碰碰,但配合默契,终将擂出一钵清冽甘爽的擂茶,实现共赢局面。”李全华一边为大家递上擂茶,一边借助擂茶过程中体现的“合”字,通过讲法、讲理、讲情,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边喝擂茶边调解
以喊茶治微病
“今天你必须连本带利把钱还给我!”“我现在手头确实有困难,早晚会还给你的,你急什么!”3月25日,在将乐县法院南口法庭外,当事人林某和翁某正在大声争吵。庭长李全华立刻把两人带到擂茶调解室,他一边擂茶,一边同当事人闲话家常。“来来来,二位先喝碗擂茶,有事我们慢慢说。”见当事人平静了许多,李全华为两人各倒上一碗擂茶后,分析这起纠纷案件的前因后果。
原来,2015年1月至2月,翁某因做松油生意向林某借款两笔合计29.5万元,后因生意亏损无力偿还本金及利息,导致双方产生纠纷。要让当事人听进去,李全华还喊了有威望的乡贤、村干部一起到调解室喝茶。喊茶,即喊人来家里喝擂茶。在当地民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喝擂茶时,不得在主人茶桌上争吵,否则就是失礼,必须以礼相待。借助“礼”字,李全华与当事人以喝茶闲聊的方式让双方冷静下来,最终,翁某承诺于2026年12月30日前分6笔还清借款。
闲暇之余,李全华总喜欢到辖区群众家中喝上一碗擂茶。“群众来找我们大多是相邻权、赡养、婚姻家事、借贷纠纷,其实都到不了对簿公堂的程度,做好调解工作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擂茶文化体现了将乐人民最纯真的情感,我们通过喊茶的方式开展调解,才能真正走进百姓心头,解决群众困难。”李全华如是说。
自“擂茶调解法”开展以来,将乐县法院共运用此法调处矛盾纠纷13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此外,该院在全县46个村(社区)挂牌成立“擂茶评法室”,进一步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做到社会矛盾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诉前,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来源: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