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坝子,在平民百姓的一日三餐中多以猪牛鸡鸭兔鱼为主要肉食。过去成都的牛肉市场和牛肉餐馆大多都集中在皇城坝(今天府广场)一带。因为这里是以满族和回民为中心的聚居地,故而清真牛肉馆子很多,以售牦牛肉、黄牛肉、水牛肉为主。牛肉馆子大都卖有清炖牛肉、红烧牛肉、粉蒸牛肉、干拌牛肉、酱牛肉、卤牛肉、烟熏牛肉等;大众餐馆里日常供应的亦多是干煸牛肉丝、萝卜烧牛肉、芹菜炒牛肉、牛肉豆腐、牛肉豆花、烧牛杂、牛肉圆子汤等;小吃里则有:红烧牛肉面、牛肉脆臊面、牛肉包子、牛肉水饺、牛肉炒手、牛肉焦饼等。而粉蒸牛肉中,有款小笼蒸牛肉最为有名,尤以“治德号”的小笼蒸牛肉广为受宠。
小笼蒸牛肉
1928年,在皇城坝附近的顺城街,有家卖红烧牛肉面和牛肉臊子面的面馆,通常中午卖面,下午和晚上卖杯杯酒及卤牛肉、卤豆腐干等,冬季添卖粉蒸牛肉。老板叫王炳章,店牌叫“治文号”。因其面条和牛肉味道好、价格低廉、经济实惠,每天中午一间铺面的店堂挤满了食客,常常是忙得前脚踢后脚,生意高峰时一个人硬是就手忙脚乱,满头大汗。于是王炳章就把同门师弟姚树成叫来帮忙应酬生意。
姚树成,1906年10月生于成都外北洞子口一个贫苦家庭,12岁就进城在饮食行道做学徒。当时成都三倒拐街有家卖小笼蒸牛肉的面饭铺,店主叫曾固,生意也不错,但那蒸牛肉就是闻起来香吃起来不香,姚树成有时也去照顾他一下。去了多次慢慢的看会了他的做法,觉得这中间颇有值得研究可以改进的地方。19岁那年他离开了学手艺的那家面店,另外帮人当大师傅了,在做白案(面食)之外,就兼做小笼蒸牛肉。到了1934年,又到魁星楼街口帮王师兄的“治文号”做小笼蒸牛肉。尽管他的操作在那时已经能招徕买主,可也是闻着香吃着不香,他自己也觉得很伤脑筋,一筹莫展。
后来,王师兄想扩大发展,就把“治文号”顶给了姚树成,另到青石桥街开大馆子。当时姚树成手上只积存有9个大洋,但他对于改进小笼蒸牛肉的意愿正浓,也朦朦胧胧有点门道了,心想这是个机会,便四处找朋友,凑了一百个大洋把生意顶了下来。
既是招牌又是广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试验,姚树成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找到了突破点。原来有几位四川大学的教授(那时川大文法学院是在皇城里)是他的熟买主,其中曾任法学院长的吴君毅是位美食家。他得知姚树成的想法后,向姚建议,用鸡汤煨口蘑香菇加进去可以提鲜增香。姚过后试了一下果然不错,大喜之余便不惜多花本钱选用好口蘑,用吊子(顶锅)熬。这样一来,他的小笼蒸牛肉不但闻起来香,吃起来也香了。但是为了竞争他必须保密,连对这几位教授也没有多说。店上除了他弟兄夫妇外,只有一个徒弟,所以别人也无从知道其中之奥秘。
生意蒸蒸日上,姚树成改进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他又用海星、大枣泡酒作料,再加入“太和号”的好酱油,“口同嗜”的上品豆鼓,清溪的花椒,龙潭寺的海椒面,在调味上反复琢磨,同时也特别注意香料的用量,不能让它们压了牛肉的香味。如此,他的小笼蒸牛肉很快就名传四方。不想生意正大有起色的时候,殊不知麻烦也随之而来。
原来那位姓王的大师兄在青石桥开大馆子折了本倒了号,整得垂头丧气。原来王的新店开业初期也还过得去,但它所不知的是,青石桥位于城东南,附近周边居住的大多是汉族百姓,按习惯多在秋冬季吃牛羊肉,平常多爱吃猪肉。于是,王的生意便每况愈下,月月亏损,没做几个月就熬不下去而被迫关门歇业。而他原先顶给姚树成的牛肉面馆,因地处长顺街,周围居住的几乎全是官宦、商贾、满、蒙、回族人,一年四季皆以牛羊肉为主要肉食。这样,王见姚树成把“治文号”经营的有声有色当然就红了眼,便借口“治文号”这块招牌是他的要收回去自己经营。于是就在姚树成面店的斜对面也开了一家面店,把“治文号”的招牌取了过去挂起。此时长顺街就出现了两家同字号,经营相同品种的牛肉面馆,且又是两对门。世人也不以为怪,以为是两兄弟所开,因王在这一地段时间较长,熟人熟事、老买主多,自然生意就日渐日好。而姚的生意则日渐疲软,大受影响,但却又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竹笼蒸肉是川菜一大特色
姚树成只好在牛肉及面条的风味品质,在诚信经营上努力提高,生意又逐渐红火起来。当然师兄弟之间的竞争也日趋公开化。王师兄认为是招牌的原因,便以契约上“只顶铺子、没顶名号”为由,非要师弟另立店招。旧时店招就是营业执照,没有店名就不能营业。这就大大苦了目不识丁的姚树成。他一筹莫展之时,一天蹲在店门口焦眉愁眼冥思苦想,见一小孩在小贩摊子买东西,拿回家后因短斤少两,大人又找来理论,双方就吵了起来,路人都说小贩欺老哄少,做生意缺德。姚一听心想“对呀,做人要讲诚信,做生意更要有德噻。”他灵机一动,把“治文号”仅改一字变成“治德号”,不就是新招牌了麽。于是他立马请书写先生刻立字牌,黑漆金字的“治德号”便挂了起来。1933年,长顺街就出现了“治德号”、“治文号”两家牛肉面馆。
“治德号”招牌立起后,为了区别于“治文号”,突出自家特色,姚树成便以“小笼蒸牛肉”为当家品种,以“红烧牛肉面、牛肉脆臊面”等为辅的经营特色。尤其在蒸牛肉上,它以当天宰*的新鲜黄牛腰柳肉、腰窝肉及腿子肉为原料,不符合做蒸牛肉的料坚决不用,宁可不卖、也不以次充好;在米粉及调味上则按季节时令的变化,增减用量和口味轻重,样样亲自动手,且用直径约10厘米、高5厘米的竹制小蒸笼蒸制,蒸熟后的牛肉再撒辣椒面、花椒面和香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