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dǔ),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猪牛羊等家畜可被人食用的胃,算是典型的下水。
在农耕社会,肉并不是普遍的食材,对于平民来说,下水就成为肉食最好的替代品。
北京的卤煮、西北的羊杂汤、川渝的火锅、岭南的卤水……数不尽的下水美食,无时不刻地冲击着我们的味蕾。
肚儿自然也不例外:寒夜里一锅胡椒香气扑鼻的猪肚鸡;沸腾的牛油火锅上悬着的那片牛百叶;貌不惊人却口感脆嫩的北京爆肚……
猪肚、羊肚、牛肚、兔肚、驴肚,中国人用这些不起眼的食材,创造出了多少美味?
01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肚(dǔ)子的?中餐里,有不少以动物下水为食材做出的美味:熘肝尖、九转大肠、爆腰花、卤口条……就连异味较大的猪肺,都能用来炖汤,或是加到卤煮中。
干锅肥肠
在众多下水中,肚儿算是小清新的了,它既不像肠子那么油,也没有肺那样怪异的味道,掌握好火候,还可以做出独一无二的口感。
那么,包括肚儿在内的动物下水,为什么会进入到中国人的饮食序列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他老人家就提出“七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在孔子看来,饮食不仅是吃饭,还是一种礼仪。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里,能留下食谱的中国人极少会吃动物下水,直至唐宋时期,下水才慢慢地出现在食谱上。
宋代饮食对后世影响巨大。图/《水浒传》剧照
为什么这一时期出现了变化?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唐代对外交流开放且频繁,带来了很多“胡人”的食材、调料和饮食习惯;二是宋代厨艺大爆发,中餐烹饪技术趋于成熟,人们有更多的手段去处理动物下水;三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提出的“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的观点,尽管没什么科学道理,但它却影响了中国人一千多年,直至今天,还有许多人深信。
猪肚、羊肚、牛肚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在食谱中显露踪迹。
唐代制作“杂糕”,就是将猪肚、猪肠内填满肉末、淀粉,再配以花椒、茴香、肉桂等香料,看起来接近今天的灌肠。
到了宋代,猪肚在料理中的运用更加广泛。《武林旧事》曾提到宋高宗参加的一场盛宴,其中就有一道“猪肚假江瑶”,是用猪肚切得很细,来模仿一丝丝撕下来的瑶柱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