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杂面汤
过去,在胶东农村,农历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又叫“天仓节”。它象征“大屯满、小屯满、五谷丰登”的节日。按习俗,这天家家户户吃小米干饭,喝杂面汤。所以,至今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历经百年历史,现如今虽然这种习俗已经慢慢淡化,但老手艺人对杂面汤的制作,却一如从前那般执着跟热爱……
传承四辈匠心手艺
在海阳你若是想喝上一碗正宗的杂面汤,那大家肯定会不约而同给你指向一个去处———方圆街道新兴村的李同祥家,“他们家的杂面汤真正保留了传统的味道,吃上一口就感觉回到了小时候。”这是海阳食客们的评价。
驱车来到李同祥家,满院晾晒的面以及工人们赶忙进行的包装,似乎印证了市民对他家杂面汤的喜爱,“刚从威海接了个1吨的订单,我们正在加急生产,争取尽早给客户发出去。”说这话的便是李同祥本人,别看他已经68岁高龄,但对杂面汤的制作过程李同祥确实拿捏得非常准确,“杂面汤对配比、和面的要求都很高,配比按照白面和杂面1:1的比例进行,和面时注重水分的添加,过多容易粘黏,过少面口感较硬。”之所以有如此精湛的配比,除去李同祥平时的钻研外,更重要的是这门手艺在他们家已经流传四辈之久。
据李同祥回忆,在他小时候因家庭条件还不错,奶奶就经常做杂面汤给他们吃,“后来再做杂面汤就不光是给我们吃了,而是当时我们这儿驻扎着部队,为了给战士们改善伙食,奶奶便经常做了让父亲送去。”一份杂面汤不仅成为了一家人的回忆,更多的是赋予了一层爱国的情谊。
把手艺转化成一门生意
在奶奶和父亲的耳闻目染下,从小李同祥就对杂面汤有着很深的感情,成年后更是将这门手艺转化成一门生意进行经营,于是在1984年,属于他的第一家家庭式作坊就诞生了,“那时候都是手工擀成的,一般早上3点就起床和面、揉面、擀面,到面最终成型,已经早上6点左右,推上小推车,便开始了走街串巷地售卖。”因为好的口感,李同祥的杂面汤得到周围居民的认可,只要听到他的售卖声,大家便纷纷出门购买,不一会儿货就卖没了。
传承手艺推陈出新
因为好的口感,李同祥家的杂面汤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认可,生意也日渐壮大起来,然而随着订单的增加,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就在这时一直在企业工作的儿子李旦毅然决然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家投身到父亲的杂面汤事业中,并在家庭作坊的基础上,建立了标准化的厂区———尚麦食品厂。
“父亲为这份事业忙活了一辈子,对我们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我们家传承的一份事业,作为家中的孩子,我有必要将它更好地发展传承下去。” 李旦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虽然小时候一直看父亲制作,但自己对于杂面汤来说却是门外汉,于是李旦便认真跟随父亲学习,同时结合现代科技,引进了最新的制作技术,杂面汤生产也从最初的手工制作,摇身变成了技术生产。
变装完生产线的李旦,又将目标转向了市场,“周边的传统市场跟我们基本都有了合作,如何开发电商市场,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李旦和妻子辗转多地,和客户进行沟通洽谈,在他们的努力和产品品质的保障下,没用多久,就开辟出了电商市场,“现在我们的产品已经发往了威海、莱阳、栖霞等地,而且还有许多客户慕名而来,订单数也在日趋增加。”李旦表示,杂面汤传到自己身上已经是第四代,他也会将这种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还有处找寻儿时纯正的海阳味道。
制面流程
01
揉面
02
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