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鲜银耳的危害,通过之前的死亡率数据,已经说明了问题。最关键的是,食用变质鲜银耳中毒之后并没有特效疗法,医院也只能采取催吐、洗胃等方法缓解症状,然后再根据情况做进一步治疗。
最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因食用变质鲜银耳中毒送医,当地的医疗机构极易误诊,毕竟当地可能十几年都没有接收过相同的病例,缺乏相关的经验。在八九十年代,也曾出现过将变质鲜银耳中毒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脑部病变,贻误病情,甚至还有误诊为癫痫导致病死的事情。有些医生对这种中毒认识不足,治疗过程中使用止吐药,反而加剧了病情。有的患者在治疗两三天后,会出现暂时的“假愈”——症状缓解、意识恢复,如果在此时放松治疗,在第三四天病情可能会急剧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当然,有人会争论说,现在种植技术大有改进,冷链物流非常完善,鲜银耳变质的风险相对要小得多,那风险是不是能完全消失呢?我们可以从买家评价中略作了解。
以上只是随便找了几条评价,并非全部是差评,从中可以看出,风险仍然是存在的。针对鲜银耳的售卖,食药监局专门发出消费提示,可见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有人说,如果概率非常小,就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即使是十万分之一的小概率,以中国范围之大,人数之多,有人中毒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由于鲜银耳多是一家集体食用,所以出现中毒事件就可能是多人集体中毒,米酵菌酸毒性又比较强,加之医疗机构可能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很难预估中毒以后的后果。
相对干银耳,鲜银耳并不是营养价值要高多少,毕竟银耳干制以后并没有损失什么营养成份,它的优势在于吃起来更糯,口感要稍好一些。为了这稍好的口感,并不值得去选购鲜银耳,不过与鲜银耳共生的,还有一些伪科学。
“好多胶原蛋白”——可惜的是,银耳中的胶质只是一些多糖成分,胶原蛋白是动物蛋白质,植物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再者说,干银耳泡发以后,这种胶质仍然是存在的。鲜银耳搭配上一味伪科学,吃出满满安慰剂的效果,这可能才是有些人追求的吧。
鲜银耳的椰毒假单胞菌检出率明显要高于干银耳,考虑到鲜银耳的可能性危害以及它那相对干银耳微小的益处,委实不太值得购买。不过如果你确实喜好这一口的话,购买时要注意银耳花朵是不是太过瘦小,透明度不好,有灰黄甚至暗绿色,蒂部有桔红色斑块,弹性不好,易撕碎,有腐烂变质甚至发酸发臭等情况。存在这种情况的鲜银耳,就不要再购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