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北京的小吃有什么特点的话,我想最大的特点就是都比较“重口味”,像什么卤煮火烧,白水羊头,爆肚,炒肝儿包括油炸油煎食品,油条、炸糕、油饼、炸咯吱盒、炸灌肠(过去老北京说法叫煎灌肠)、炸馓子、焦圈等等都是北京人最喜欢的吃食。
今天当然咱们都知道,油炸食品它不健康,往大了说过多食用油炸食品会增加致癌的概率,往小了说正减肥的姑娘更是对它嗤之以鼻,所以油炸食品在今天看来属于不折不扣的“垃圾食品”。
可过去的老百姓们可不这么想,那时候人们生活条件差,哪怕是首都北京的人民也是经历过窝头棒子面,就着咸菜疙瘩的年代,冬天的时候那窝头冻得比砖头还硬,真像“少马爷”与黄族民在相声《核桃酥》里说的,掉在柏油路上过一辆大卡车轧过去,它没事,地被膈了一个坑,那玩意儿您想想,咽下去不剌嗓子吗?
从那个贫瘠的年代一路走过来的人能对油炸食品不亲吗?在街边小摊来一块炸糕,拿草纸拖着,一边吃一边往家走,烫的舌头都发木,但心里可别提多美了,就一个字,香。
尤其是北京人的早点,几乎离不开油炸食品,在南城,许多老北京人喜欢吃焦圈,但焦圈虽香,但吃多了它也腻呀,于是,它的最佳拍档就出现了,那就是老北京的豆汁儿,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口味”吃食。
说起这个豆汁儿它的出身也不比卤煮、爆肚这些“下水”来的高贵,同样也是一种下脚料,有些人误以为这豆汁儿就是豆浆,其实它们俩完全不是一回事。
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而绿豆的淀粉滤出之后会做成粉条啊,糕点啊这些主流吃食,而过去底层老百姓家里穷,剩余的那些残渣直接扔掉觉得怪可惜的,于是就将它进行发酵做成了豆汁儿。
不爱喝豆汁儿的人是真接受不了那个味道,该如何形容,又酸又臭,比起泔水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老北京人讲究在冬天的时候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直烫嘴的豆汁,还得就着老北京的辣咸菜丝,那热气一返上来,味道实在太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