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19世纪麦乳精就已经在世界上诞生,它的发明者是霍立克兄弟,这对兄弟因为创业受阻,便想进军婴儿食品领域这块“蓝海”市场。为此他们成立了一家婴儿食品公司,研发出了一种以麦芽为主要原料的速溶饮品,取名为“麦芽精”,并于1887年投入市场。
我国的麦乳精生产起步也比较早,解放前就有生产,其工艺不断完善,品类不断丰富。
第一阶段,解放前到50年代。最早麦乳精是由上海九福制药厂生产,后来并入上海咖啡厂生产。由此可见麦乳精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有多么“金贵”,制药厂做的食品,品质自然要高过一般的食品级要求,后来进入咖啡厂生产,也给麦乳精贴上了“小资标签”,有一些奢侈的意味。这个阶段的麦乳精质量稳定,产量也与日俱增。
第二阶段,60到70年代,这一时期麦乳精的生产厂家不断增加,分布在全国的十多个省份,仅上海一市就有7家工厂,全国有近百家。麦乳精的价格虽然比牛奶贵一些,但是并不限购,所以很多人家都买来麦乳精给孕期的妈妈补充营养,有些更是直接当成奶粉喂刚出生的婴儿以弥补母乳的不足,所以这一时期人们对麦乳精的购买力持续高涨。
第三阶段,80年代以后,国家为了打击市面上假冒伪劣产品,也为了继续提高麦乳精生产品质,轻工业部与农牧渔业部在1981年制定了麦乳精质量标准。
1985年5月,天津市举行了全国麦乳精优质产品首届评比会议。参加评比的样品共有34种,且都具备部级、市级双优食品,其中可可型麦乳精12种,强化型22种。评委分别来自北京、上海、青海、安徽、江苏、江西和黑龙江,他们从理化指标、细菌指标、感官鉴定等三方面对参评样品进行了品鉴,最终评出6家工厂生产出来的7种样品成为国家麦乳精优质食品。
我们把这7个样品的商标列举一下,看看能否勾起大家曾经的回忆,他们分别是:
1、上海咖啡厂福字牌乐口福
2、上海市乳品二厂光明牌麦乳精
3、广州乳制品厂广州牌麦乳精
4、无锡市乳品厂太湖牌强化麦乳精
5、天津市长城牌可可杏仁麦乳精
6、黑龙江完达山食品厂完达牌可可型与强化麦乳精
排名第一的“福”牌乐口福是当年的明星产品,到1990年产量已居行业榜首,在全国市场的覆盖面积高达85%以上,各家各户小朋友够不到的柜子上,大多摆放的都是这一品牌的麦乳精。然而在1993年,“福”牌乐口福告别了上海咖啡厂,生产经营权移交给了诺华食品有限公司。诺华是一家外资企业,并不是非常重视麦乳精这一块业务,品牌号召力一落千丈。
当年的媒体还特别对“福”牌乐口福的衰落做了调查,调查发现,在市面上轻量化包装已经成为主流的时候,“福”牌乐口福依然固执地用庞大的包装和铁桶一般的重量供应市场。要知道麦乳精的保质期并不长,那么一大桶买回家,经常吃了半桶就发现过期了,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关键的还在于,罐子大,卖得太贵,消费者不买单啊。
乐口福的包装几十年从未改变,永远的红黄搭配,刚出的时候还挺喜庆,看多了就觉得“土”,对于当时追求洋气的中国人来说,如果有更潮的包装可以选择,干吗还要去买又大又笨又土气的乐口福呢?
90年代,正是中国工业飞速发展,到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人们可以选择的饮料品种也极大丰富,各类奶制品更是层出不穷,麦乳精再也不是稀罕的奢侈品,更不再是每家每户的“刚需”。因为麦乳精虽然滋味很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先天的缺陷,在选择不多的时候,这些缺陷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却总会在某时某刻让人们感觉到,是时候寻找更好的替代品了。
麦乳精最大的问题就是冲泡的时候,颗粒物会粘在搅拌的勺子和筷子上,感受非常不好,也不利于清理。冲好的麦乳精也会有分层的现象,有明显的沉淀物,偶尔还会有黑色物质析出,使人产生不卫生的错觉。
同时也有专家提出,麦乳精的蛋白质含量极低,仅有奶粉的30%,脂肪含量也仅有奶粉的一半,根本不足以供应幼儿的生长需要。相反,麦乳精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又太高,大部分都是砂糖,对婴幼儿有益的乳糖含量严重不足,也不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那些添加维生素A、D的强化麦乳精,由于相关元素超标,长期服用还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专家们集体呼吁,不能再用麦乳精替代奶粉作为儿童的日常营养品服用。
火爆了几十年的麦乳精自此跌落神坛,成了穷人不会买,富人不稀罕的鸡肋产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麦乳精的迭代升级产品全面占领市场,广告打的铺天盖地,如今的各大超市卖场也依然能够看到这款产品的身影,就是大名鼎鼎的高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