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中淘金”
他们选育的这些品种
平均上市期提早15天以上
早期地头价可达每公斤18~20元
3月,是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汪端华收种的时候。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忙得不亦乐乎。
田间摘茄子、飞刀取茄籽、滤水捞茄籽、纱网晒茄籽,看似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从几十斤茄肉里收取的种子只有五六十克,因此汪端华将收种称为“茄中淘金”。
80后育种达人汪端华
安徽祁门人,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蔬菜种质资源岗位专家,参加南繁15年。
从事蔬菜种质资源与茄子遗传育种研究,选育茄子、南瓜蔬菜新品种11个。
在育种人员心中
最好的品种永远是下一个
百姓和市场的需求都在变。然而,育种人目标没有变:培育让老百姓和市场都喜欢的新品种。
“对于外观和口感品质,我们已经培育出新品种。营养品质方面还在努力。我们要让茄子既好看又好吃,从‘菜篮子’变成‘金果子’。”望着挂满果实的试验田,汪端华说。
图片来源:掌上长沙
“消费者总觉得茄子都一个样,没什么品质可言,其实学问大着呢。”汪端华举起一个紫红长茄解释,“像我们正在选育的烧烤专用茄,我们调控了水含量和纤维素比例,烤制时肉质软糯带甜,纤维不断裂,长度精准控制在30厘米。”
小蔬百科:烧烤专用茄
烧烤专用茄简言之就是专为烧烤而设计的茄子,市场需求高,近些年也陆陆续续出了不少专门做“烧烤茄”的茄子品种。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品种有红秀2号、万吨早茄、东方长茄10-765等。
汪端华深耕茄子育种10多年,能够将目标聚焦品质,得益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手中接过的是三代科研人的接力棒。
第一代姚元干团队解决了产量问题;第二代杨建国团队攻克了抗病难关。汪端华是杨建国团队里的第三代茄子育种人。
第二代杨建国团队
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长沙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杨建国团队耗时30余年,育成5个抗2种以上病害、平均上市期提早15天以上的早熟茄子品种。
杨建国主持的项目“早熟抗病茄子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获得了2021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艰辛育种路
缺钱少人纯合难
育种工作充满挑战,需要长期坚守与不懈奋斗。在研发新品种茄子的漫长征程中,杨建国团队长期面临着经费短缺、人手不足的困境,科研上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推倒重来。
“茄子是蔬菜中的小作物,很难申报科技项目。”杨建国介绍,项目主要依靠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自筹经费开展研究。该所自筹经费连续支持10年,激励科研人员不断研发新品种。
人手短缺也加大了茄子品种的选育难度。杨建国回忆说,他从1995年开始独自进行茄子田间育种工作,直到2008年汪端华加入团队,才结束了长达13年的“单打独斗”。
通过南繁加代以及克服关键技术,杨建国带领团队将选育茄子品种的时间,从5~10年降至3~4年。借鉴邹学校院士团队“穿梭育种”的经验,杨建国团队每年在海南对茄子加代繁殖,缩短了一半的育种时间。
“早期未突破关键技术,花了10年才获得早红茄1号的纯合亲本。”杨建国说,茄子在自花授粉过程中,蜜蜂等昆虫也会过来传花粉,导致很难获得纯合的茄子材料。
为纯化茄子育种材料,杨建国团队最早尝试了脱脂棉包花,又从油菜育种使用牛皮纸袋套花获得启发,但二者均效果不佳。
一种茄果类自交隔离袋
涉及蔬菜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茄果类自交隔离袋,包括袋体和密封件,所述袋体包括容纳空腔和由所述容纳空腔围合而成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腔为纱网结构,并所述纱网结构为60目,所述容纳空间的顶端设为开口端,所述容纳空间的底端和侧端密封,所述开口端设有线槽,所述线槽内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包括两根分别穿插于所述线槽内并两端各自系合连接的密封绳。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端开口的容纳腔体,罩住茄果类蔬菜,并通过两根密封绳收紧底部,完全隔离了茄果类蔬菜与外界花粉和昆虫的接触,避免了异花传粉,保证了品质,提高了茄果类蔬菜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
图片来源:专利之星
经过多次试验,杨建国、汪端华团队研发了茄子自交隔离袋,并申请了专利。如今,团队在安装有防虫网的棚室中育种,进一步完善了茄子隔离留种技术。
此外,团队人员还改进了茄子杂交制种技术,使茄子种子产量提高一倍;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茄子杂交种纯度,缩短了品种纯度的鉴定时间,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图片来源:专利之星
现在,杨建国、汪端华团队将目标聚焦品质,培育的早红茄、早糯茄、国茄系列品种备受市场欢迎,紫红卵圆茄在湖南早春茄子主产区浏阳,市场占有率超60%。
杨建国、汪端华的“茄子世家”
早红茄1、2号
早红茄1号商品性优,早熟性突出,产量高;
早红茄2号抗性好,耐寒、较耐热,耐贮运,产量高,夏季高温季节果面不发白,地头批发价格比当地普通品种高0.2-0.3元/kg。
与原有品种和早熟栽培技术相比,产品提前15天左右上市,每亩产量平均增产20%,每亩增收2400元左右,累计增收达4.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