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午后,阳光洒满院子,微风轻拂。
我坐在老家的小木桌旁,看着奶奶熟练地从菜园里挖出一簇簇翠绿的折耳根。
她一边用清水冲洗泥土,一边笑眯眯地说:-这东西啊,可是我们这里的宝贝!你小时候可喜欢吃呢。
-
-折耳根?-我愣了一下,脑海里浮现出那股独特的味道——有些人爱得深沉,有些人避之不及。
-我记得它有点怪怪的味道,不过好像确实挺好闻的。
-我挠了挠头,试探性地问,-奶奶,听说折耳根能‘抗炎’,是真的吗?-
奶奶停下手中的活儿,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你说什么‘抗炎’?这是城里人的说法吧!在我们这儿,折耳根就是个普通野菜,没什么特别的。
不过嘛,吃了舒服,精神好,那就是它的功劳咯!-
记忆中的味道
小时候,我对折耳根的印象并不深刻。
直到有一次发烧,妈妈煮了一碗折耳根汤给我喝,那种带着泥土香气、又略带辛辣的滋味让我至今难忘。
后来才知道,这种不起眼的植物在我们村子里很受欢迎,几乎每家每户都会采一些回来做菜。
-奶奶,那凉拌折耳根要不要加辣椒呢?-我好奇地追问。
-当然要啦!-奶奶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加辣椒哪能提味儿?再撒点盐、醋,放几滴香油,最后搅一搅,这才算是一盘地道的凉拌折耳根。
-
听到这里,我的鼻子似乎已经嗅到了那熟悉的香气,嘴巴也不自觉地开始分泌唾液。
但同时,我心里也升起了一丝疑惑: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折耳根,而另一些人却对它敬而远之?
餐桌上的争论
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桌上果然摆着一盘凉拌折耳根。
爸爸夹起一筷子送入口中,眉头皱了皱,随后放下筷子,叹了口气:-唉,还是受不了这个味道。
太冲了!-
-怎么又不吃?-奶奶不满地瞪了他一眼,-以前不是挺爱吃吗?-
-那时候是饿啊,现在哪里还受得了?-爸爸笑着解释道。
一旁的妹妹却兴奋地抢过筷子,往嘴里塞了一大口。
-哇,真好吃!又脆又香,还有点辣,简直完美!-她夸张地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你们知道吗?-妈妈突然插话,-其实每个人对折耳根的感觉都不一样。
有人觉得它是山珍海味,有人却觉得它是毒药。
-
-毒药?-我忍不住重复了一遍,觉得这个比喻太过分了。
-可不是嘛。
-妈妈点点头,-就像你爸这样的人,宁愿吃白米饭也不要碰折耳根。
而像你妹妹这样的,恨不得天天都来一盘。
-
心理活动与情绪波动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同一种食物会引起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呢?或许,这不仅仅是味觉的问题,更是一种情感和记忆的投射。
对于我来说,折耳根的味道总是伴随着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奶奶弯腰拔草的身影,以及妈妈为我熬制的那碗热腾腾的汤。
这些画面让折耳根变得不再只是普通的食材,而是承载着家庭温暖的存在。
然而,爸爸的感受显然不同。
他可能更多地将折耳根视为一种-苦日子-的象征,毕竟在过去物资匮乏的时候,这确实是填饱肚子的选择之一。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自然不愿意再回味那段艰辛的时光。
至于妹妹,她大概是因为没有经历过那些岁月,所以能够单纯地享受折耳根本身的美味。
对她而言,这是一种新鲜的体验,而不是某种复杂的情感寄托。
尝试理解彼此
饭后,我和爸爸一起散步,顺便聊起了刚才的话题。
-爸,你觉得折耳根真的那么难吃吗?-我小心翼翼地问道。
-也不是说难吃,-爸爸慢悠悠地答道,-只是每次吃到它,总会让我想起过去的日子。
那时候穷啊,只能靠这些野菜充饥。
现在条件好了,总想着换个口味。
-
我点了点头,终于明白了他的想法。
原来,他对折耳根的排斥并非单纯因为味道,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抗拒——抗拒那个艰苦的过去。
-那你为什么不试着换一个角度看待它呢?-我提议道,-比如说,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的延续,或者是我们家乡的独特风味。
-
爸爸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
-也许你说得对。
下次再尝尝看吧,说不定还能找回一点当年的乐趣。
-
回到家中,我决定亲自做一次凉拌折耳根。
按照奶奶教的方法,我精心调配了调料,并且特意多加了一些辣椒,希望能让整道菜更加鲜美。
当第一口进入嘴中时,我闭上眼睛细细品味。
那股熟悉的香气瞬间唤醒了我的记忆,仿佛把我带回了小时候的那个小院。
此刻,我终于明白了折耳根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万般宜 四川折耳根凉拌菜油辣椒酱新鲜泡菜香辣鱼腥草贵州下饭菜400克
京东
月销量500
好评率96%
无理由退换
京东配送
¥26
购买
至于-抗炎-与否,或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这简单的菜肴背后,隐藏着多少关于家庭、文化与情感的故事。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举报-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