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鱼类,明明出生于深海,价格却平易近人,被称作“平民海鲜”,甚至一度与大黄鱼、小黄鱼以及乌贼等并列为中国四大海产,广泛的出现在中国沿海诸省。在大小黄鱼以及乌贼年捕捞量日趋下降的今天,这种鱼的年捕捞量仍能达到百万吨级别,可谓硕果仅存,这就是带鱼。
可是你知道吗?就在这份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在带鱼的身上,也有你所不知晓的许多秘密。
其实带鱼的地位在历史上并不高,在宋元两朝以前,史料上有关带鱼的记载不过寥寥几笔,甚至直到清朝之时,带鱼也只是一种地方特产,除沿海居民外,内陆居民基本上无缘一饱口福。而原因也很简单,这种深海鱼类太脆弱了。
渔民们进行大规模捕捞时,带鱼在短时间内会从深海被拖到地面,压力的快速变化会直接碾破它们的内脏,因此当时的内陆居民想要吃到新鲜带鱼几乎不可能。再加上带鱼身上的那一层“银脂”很容易受损,而后带鱼身上的脂肪便直接裸露在空气中,极其容易氧化腐坏,因此想把带鱼运到内陆就更困难了。
直到民国时期这一局面才彻底改变,高速发展的运输业与全新的冷冻科技,帮助带鱼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等到上世纪30年代,带鱼更是一举与大黄鱼、小黄鱼以及乌贼并称为“中国四大海产”,也称之为四大经济鱼类。
那一时期,这4种鱼类的捕捞量都是非常大的,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几种鱼的年捕捞量就大多达到了数十万吨。尤其是带鱼,在尼龙网和机帆船大量普及后,可以说捕捞量飞速飙升,当时甚至有很多人拿带鱼来充当动物饲料,认为带鱼是永远也吃不完的。由此可见当年的渔业繁荣到了何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