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火节哪个民族的节日,布朗族花火节在哪里

首页 > 民俗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5 10:27:32

2、到了现代,花火大会衍生出“甜蜜恋爱”之意,是年轻人喜欢的仪式

虽然关于花火大会的起源和意义有着上述的几种说法,但是现在的花火大会似乎已经有了新的含义。现在一提起花火大会,可能人们更多的会联想到“夏天”“甜蜜的恋爱”“告白”等充满活力,代表美好的词语。花火大会之前,日本的女孩子们也会精心打扮,然后跟恋人或者喜欢的人一起去约会,还会有很多表白也可能会发生在那一天。

在日本文化中,能和恋人一起去看看花火大会是件美好的事情,会成为一辈子的回忆。因此,每年夏天,日本各地都会举行壮观的烟花大会,俨然像在夜空中开出美丽的花朵一样,人们因此又把它叫做夏季风景诗。人们可以穿着浴衣去参加烟花大会,看看烟花、还可以一边钓金鱼,一边吃章鱼小丸子。

在日本,一场烟花大会大概会有几十万人参加,东京的隅田河烟花大会每年都会有接近100万人参加。会场周围的餐馆基本上都会在一个月前被预定满了。其实在日本人的眼里,烟火和樱花是同样重要的,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点,就是都很漂亮的,但可供大家观赏的时间都很短暂的,所以每年夏天日本人民都非常向往烟火大会。

花火节哪个民族的节日,布朗族花火节在哪里(5)

日本人常说:“抬头看这肆意的盛放,难免会涌起对不凡的渴望吧,真希望做一朵灿烂的烟花。”

三、“花火大会”暗和日本审美文化,是日本民族的偏爱

在江户东京博物馆中,仍保存着名为《戸両国橋夕涼大花火之図》的作品,日本浮世绘师歌川国虎用他的画笔鲜活的记录下了当时烟花盛放的景象。在日本文化里,烟花已经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浪漫”“转瞬即逝的美好”的象征,日本人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烟花上,暗和日本物哀的审美文化。

1、日本人以“花火大会”来表达物哀的审美观

如果我们跳出花火本身,回忆很多日本人钟爱的事物,也许会发现一些共通性——比如花火与樱花。日本人为什么钟爱樱花呢,因为它蕴含着日本人长久秉持的美学意识。这种美意识是什么?

别看樱瓣虽小,但聚集起来的力量磅礴,千鸟渊两旁的樱树枝被大团大团的花瓣压得垂下来,甚至能给人喘不过气的感受,这和日本社会长期崇拜的集体主义是非常相似的。

一阵风吹过,当细碎的花瓣从树上脱落,好像下一场漫天粉雪,花瓣翻转着徐徐飘落,停在街道,水面,行人的发梢。仿佛时间也在那刻凝固似的,这就是日本人钟情的另一种美——樱吹雪。

花火节哪个民族的节日,布朗族花火节在哪里(6)

樱吹雪

越是美的事物,越是转瞬即逝。樱吹雪或者说樱花之美,在于在绝美中传达的悲伤。樱花的花期非常短,花开花败往往只有七天时间。在日本民族传统价值观中,存在浓重的物哀情结,物哀本身就是一种对消逝事物的悲悯迷恋。如此想想,烟花腾空后绽放,转瞬消失成一缕烟云,是不是也很相像呢。

物哀最早起源于平安时代,是文学上重要的文学审美理念之一。通过写一些景物,例如萧条的冬景、残破的一处小山丘等等,来表达和宣泄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和幽情、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2、寄托日本人渴望成为“烟花”本身的愿望

日本人不仅通过客观事物去寻找物哀之美,他们中的有些人本身就是这种意识的践行者。《金阁寺》《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两个作者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也是一对忘年交,两人在当时都是文豪级别的人物。

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自*,闻讯赶来的好友川端康成说过一句话:“三岛君,你不应该死在这里,应该是我死在这里,可惜我没这个勇气。”一年半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也离开了。

死亡是日本美的源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亡的瞬间。

花火节哪个民族的节日,布朗族花火节在哪里(7)

日本的烟花,不仅仅是一种表象美。它是一朵生长在夜空中,却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浓缩。一朵经年久远之花,岁月陪伴之花,情缘联结之花,物哀明灭之花。

站在烟花的角度。当小小的火苗爬升到自己所能抵达的顶端之时,它知道那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它会耗尽自己全部的能量,燃烧起整片天空,然后会有更大更美的烟花继续盛放,自己则化作一缕灰烟,消失的无踪无影。这循环往复地灿烂着,消逝着,轮转着,换取地面上的惊叹和赞扬。

四、总结

在日本人的生命中,花火大会是一种慰藉,正因为容易消散,才凝固为永恒的美。

日复一日的上班路,地铁咣咣铛铛的左摇右晃,年轻人被挤在人流中动弹不得,他或许幻想着今年花火大会的盛况,回忆着父母带自己第一次看烟花的情景,又憧憬那个陪自己一起赏烟花的人在哪儿呢?打开音乐,耳边传来米津玄师的[打上花火]。

告诉我们:周围越黑,请越要盛放。

,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