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祖先画像,回民祖先的图像用红布盖着

首页 > 民俗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8 04:19:48

洮州十八位龙神的由来

每年端午节这天,洮州城周围百十里群众皆盛装丽服,扶老携幼,纷纷赶赴洮州古城(临潭县新城镇),脸上的笑容自然的透着祥和幸福!除了求神拜佛,一睹十八位龙神风采,进香上供、许下美好的愿望,更主要的放松心情,享受生活。如今生活富裕了,很多人都有私家车了,城外四五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城里头自不必说,大街小巷、庵观寺庙、广场山坡,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柳荫下,田地头,情侣云集,丽影重重。大姑娘、小媳妇牵手徜徉于人流中,嘻嘻哈哈、指指点点,时髦的楞头后生如蜂蝶入花丛,四顾不暇!这是神会,更是百姓的盛会。

十八位龙神,乃大明朝开国的一十八位元勋。是活生生的英雄豪杰和军民爱戴的皇后、后妃、长公主以及自己的祖先等人。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底,在蒙元残余贵族支持下,洮州吐蕃十八族番首三副使舒朵儿、瘿嗉子乌都儿及阿卜商等叛,占据纳邻(元朝设置的一条通往西北边境的驿道,其中心在今天内蒙古额济纳河下游的黑水城遗址,在甘肃境内的纳邻驿道有驿站24个)七站之地(七个驿站的辖地)。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正月大明朝十万大军在征西副将军平西侯沐英(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养子)、大都督金朝兴率领下开赴洮州,与当时蒙元贵族控制下的洮州十八族交战。曹国公李文忠亲临岷州梅川(今天岷县梅川镇),坐镇指挥。战事很快平息,朱元璋下旨“洮州西番门户,筑城戍守,扼其咽喉”。 李文忠(朱元璋外甥)、沐英等在洮州原西晋洪和城(建于西晋公元481年)的基础上,督造修建了洮州卫城(即今天的临潭新城),设立了洮州卫,隶属陕西都司,留下了5700人的部队屯田戍守,洮州卫后改为洮州军民卫指挥使司,成为连接大明朝交通雪域的桥头堡,输茶纳马,迎请雪域高僧大德,国师法王,护送侯显(临潭侯家寺人)等使者深入乌斯藏(明代对西藏的称谓),宣谕朝庭政策,发精壮士兵随永乐皇帝(朱棣)北征鞑靼,瓦刺(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两部)等,为大明王朝做岀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回族祖先画像,回民祖先的图像用红布盖着(1)

临潭新城镇洮州卫城南门

回族祖先画像,回民祖先的图像用红布盖着(2)

临潭新城镇洮州卫城南门城门洞

洪武十四年以后,大明朝从江淮一带迁来了大部分将士的眷属,又从南京、淮远,定远,凤阳,巢湖等地迁移了大量的人口(包括现在临潭回族的祖先)。这些留守的军士和他们的家眷及移民构成了洮州现在居民的基础。

洮州百姓魂牵梦萦的应天府珠丝巷的传说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留守军民后勤补给非常困难,沐英、李文忠上书朝廷“官军守境州,饷艰民劳”,欲班师回朝。朱元璋以战略家的眼光阻止,二次降敕谕说:“ 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汉唐以来,北边要地。今番寇既斥,弃之,数年后番人复将为患。虑小费而忘大虞,岂良策哉!所获牛羊,分给将土,亦足充两年军食。其如敕行之”。沐、李、金等将领遂依军事编制,和平时期三分士兵守城,七分士兵拓荒种田,战时全部参战。屯田戍边的政策为朝廷的后勤补给减轻了很多负担。居民分旗择地而居,现在临潭县多数地方仍沿用“旗”的叫法(比如陈旗,王旗等)。

洮州地处高原,气候寒凉,物产不丰,且雨雪冰雹、旱涝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时常使先民们一年的辛苦劳作化为乌有。虽然军民充分利用江南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最大限度地提高粮食产量,但仍然满足不了十万军民的基本需求。朝庭常从汉中一带调粮接济。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命令在江宁府(今南京)东北鸡笼山兴建功臣庙,供奉徐达、常遇春等21位开国将领。死者肖像祀之,生者虚位以待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全国统一后,又封这些将领为神,命全国立庙祭祀。

在这样的背景下,四路八乡的军民立神牌,尊神位,年年祭祀,以求保佑风调雨顺,嘉禾茁壮、人丁平安、六畜兴旺。慢慢形成了习俗,传承至今。洮岷百姓俗称这些龙神为“佛爷”,可能是受藏传佛教习俗的影响吧,神佛不分,一律称为“佛爷”。以下我也就称这些龙神为“佛爷”。

端午节第一天早上,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日,分散在四路八乡的百姓就将各自的佛爷雕像抬着,打起仪仗锣鼓,一路热热闹闹的进城,路远的地区用小货车运载而来,沿途百姓皆焚香洒扫,披红挂彩、敬献哈达,跪拜迎接。每个佛爷都有各自的接迎会,接迎会一般是在新城城内的小村庄或某片居民区,六百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动。比如,供奉于“晏家堡”村的康茂才佛爷,负责接待的是高桥村。佛爷到达接待点后,由接待会德高望重的几位老人跪迎,佛爷的后裔或者生前亲信的后人恭敬地把佛爷的雕像从轿内抱起来,安放在提前搭建好供奉台上。然后举行隆重的“献羊”仪式。将提前准备好的羊羔牵到佛爷面前,用水淋羊羔,羊羔抖动身体了就表示佛爷领受了这份贡牲。然后精心宰*,不用剥皮,煮熟后焚香,点灯,煨沙,敬献羊羔肉在佛爷面前,群众瞻仰膜拜佛爷,祈祷风调雨顺,百姓安康。大约一刻钟以后,在场的群众就可以分食羊羔肉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还在当天下午举行“跑佛爷”,各路佛爷从接待点出发集中在新城东门月城内,由青苗会总会长(解放前由县长)主持举行“降香”仪式,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然后各路供奉佛爷的本村年轻小伙抬起神轿竞跑,以最先跑到终点——隍庙

回族祖先画像,回民祖先的图像用红布盖着(3)

十八位佛爷齐聚洮州卫城东门月城准备踩街

大殿(1994年以后大殿设为苏维埃遗址博物馆,佛爷入东厢忠烈祠供奉)入座为胜。谁家赢得了第一名就预示着他们那片地区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群众康泰。改革开放后,为了安全,摒弃了这个仪式流程。改为各路佛爷从接待点自行前往隍庙大殿集中。座次排位按照传统的排位进行。位居中间的是“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他的雕像平时供奉在城背后村的庙宇,群众称为“敕封驼龙宝山都大龙王”;据说这也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皇帝亲自敕封的神号。徐达右侧是常遇春,平日供奉在冶力关池沟庙,谓之“敕封总都三边常山盖国都大龙王”;供奉于洮州南路青石山的胡大海,则被称为南路佛爷,如此等等。

第二日,举行声势浩大的“踩街”仪式。各路龙神张起自己的全副銮驾、仪仗,包括四面(有些只有两面)开道锣,四至八对三角形火焰牙边青黄龙彩旗,一对两米来长大铜号,一对锁呐,轿前为各庙会会首、提领等老年人执香,轿后为“万民伞盖”和

回族祖先画像,回民祖先的图像用红布盖着(4)

佛爷回到隍庙入东厢忠烈祠供奉

有神衔的大毒旗、衔、幡、纛(dao)按座次或商量好顺序先后下庙到前后两街缓慢游行。路线是从隍庙出发,沿后街游行到东门,再折返到铧尖子,沿前街到隍庙。游行过程中,整个街道上,各族群众以及商户跪地焚香表,鸣鞭炮,献供品,以求平安喜乐,财源广进。妇女们抱着孩子趴在轿子下“过关”让神轿从身体上越过,祈求一生无病无灾快快乐乐长大成人。“踩街”结束后进城隍庙龙神祠,以前进正北大殿,按照衔位依次落座,接受青苗会祭祀和百姓供奉。

第三天叫“上山”。于拂晓的时候,各路龙神由舆夫抬到城西北大石山(即朵山)禳雹祛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中午陆续下山,到西门外岔路口“扭佛爷”,由舆夫抬着神轿或前进、或后退、或走S型线路,不一而足。以示佛爷高兴,与民同乐。下午返回隍庙,黄昏时下庙,由原路返回各自供奉地。整个过程也是当年平叛的过程,第一天

回族祖先画像,回民祖先的图像用红布盖着(5)

佛爷踩街中

“跑佛爷”,各路将士奋勇向前夺取了叛军占领的城池;第二天“踩街”,将领们进城后巡逻、维持秩序、安抚百姓;第三天“上山”、“扭佛爷”,发现敌情,出城追击敌人,得胜后与士兵百姓庆祝胜利。

在这几天城隍庙前戏台唱三天秦腔大戏,以娱神明。

以下是各路龙神的神衔、爵位及供奉地和生平简略介绍。

第一位:敕封陀龙宝山都大龙王中山武宁王徐达 新城 城背后村

徐达公元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年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大败陈友谅;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洪武元年(1368),攻入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王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今南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徐达有四子四女:

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靖难之变后,因反对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锢家中。永乐五年(1407)逝世,年四十余。

次子徐膺绪,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逝世,年四十五。

三子徐添福,早夭。

四子徐增寿,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后代世袭定国公。

长女徐皇后,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者说徐仪华、徐妙云。明成祖朱棣皇后。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册为燕王妃。永乐五年(1407)逝世。

次女,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妙清,代王朱桂妃子。

三女徐妙锦,正史无记载其事迹,仅见于明代陈琏所著《琴轩集》中的墓志,墓志作者不详。据墓志记载,妙锦出身天姿聪颖,善诗画,且心地仁厚慈悲,因此深受成祖朱棣暗慕,妙锦婉拒,并出家为尼。

四女,正史无记载,安王朱楹妃子。

第二位:敕封总督三边常山盖国都大龙王开平忠武王常遇春 冶力关 池沟村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每战身先士卒,勇武彪悍,无人能敌。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明太祖用宋太宗与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常遇春有三子三女:三个儿子和长女有记载。

长子常茂,洪武三年(1370)受封郑国公。洪武二十年(1387)削爵。洪武二十四年(1391)去世。

次子常升,洪武二十一年(1388)袭封开国公。卒年不详。

三子常森。(只有姓名记载)

长女,洪武四年(1371)四月册封为皇太子妃(其时太子是朱元璋长子朱标)。洪武十一年(1378)十一月去世,谥号"敬懿"。建文帝时追尊为孝康皇后。明成祖夺位后复称敬懿皇太子妃。南明时复称其孝康皇后,《明史》亦称孝康皇后。

第三位:敕封威镇三边朵中石山镇州都大龙王岐阳武靖王李文忠 新城 大石山

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江苏盱眙人(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谋臣。

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曹国长公主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在滁州与朱元璋团聚。朱元璋非常喜爱他,将他收为养子,跟随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后来复姓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明太祖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功臣庙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第四位:敕封洮河威显黑池都大龙王越国武庄公胡大海 新堡 青石山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元朝末年,从朱元璋起事。渡江后攻取皖南、浙江等地,胡大海率兵打败杨完者,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等归降(后来收蒋英为部将)。任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守浙江金华。胡大海虽为文盲,但是能折节下士,曾荐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于朱元璋。胡大海军纪严明,不妄*人,不掠妇女。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命枢密院判事耿再成、参军胡大海率兵取处州(今浙江丽水市)。

至正二十二年(1362)二月七日,部将蒋英邀请胡大海前往八咏楼,视察士卒演习,大海不疑有他,欣然前往,未上马时,有苗将钟矮子跪于马前称"蒋英欲*我!"胡大海未及回答,即被蒋英以铁锤打死,次子胡关住同时被*,耿再成亦死。朱元璋取杭州之后,*蒋英,血祭胡大海,并作文以祭。

明朝建立后,特赠光禄大夫,追封越国公,谥武庄。

胡大海有两个儿子和两个义子:

长子:胡三舍,因违反法令被朱元璋处死;

  次子:胡关住,与胡大海一同被叛将所*;

义子:

第五位:敕封普天同知显应都大龙王营国威襄公郭英 扁都 杨家沟

郭英(1335-1403),濠州人,祖籍山东巨野,后迁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他与兄长郭兴从朱元璋起兵,负责宿卫。朱元璋称郭英为"郭四"。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身经百战。洪武十七年(1384)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又因宁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备受朱元璋恩宠,于永乐元年(1403)去世,追赠营国公,赐谥"威襄"。

《三世家典》记载郭英一生大小五百余战,总计擒斩获俘人马一十七万余,身受七十余伤。足见其生前是多么的勇猛!

郭英有子十二人,女九人。这里就简单介绍几个有成就的。

长子郭镇,尚永嘉公主(朱元璋女儿),授驸马都尉。

次子郭铭,任辽王府典宝,追赠武定侯。

三女,册封为辽王朱植正妃。

五女,册封为郢王朱栋正妃。

第六位:敕封东郊康佑青龙宝山都大龙王蕲国武康公康茂才 新城 晏家堡村

康茂才(1313-1370824),字寿卿,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康茂才早年聚兵保乡里,被元朝封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后率部投朱元璋,授秦淮翼水军元帅,镇守龙湾,又任都水营田使,率军屯田。后随徐达平陈友谅、张士诚,累功至大都督府同知兼太子右率府使。他在明朝建立后,随徐达北伐,留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

洪武三年(1370),康茂才随军夺取兴元(今陕西汉中),回师途中病逝,追封蕲国公,谥号"武义"。

康茂才有三子:

嫡长子康铎,因父功被封为蕲春侯,获赐铁券,有战功,后随傅友德平云南,病死于军中,追封蕲国公,谥号"忠愍"。

庶长子康鉴,因父功被封为明威将军、广西护卫指挥佥事。

三子康镇。

第七位:敕封祥眼赤察温卜都大龙王蔡国忠毅公张德胜 陈旗 梨园村

张德胜(1331-1360),字仁辅,合肥人,朱元璋麾下早期部将。

出身巢湖水军。至正十五年(1355)五月,随廖永安等人投奔朱元璋,此后主要参与了对陈友谅的战争。至正十九年(1359)三月,大败赵普胜,三战三捷,立下平生最大战绩。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于龙湾(今南京城郊)之战中总领水军,追击败军至采石(今南京采石矶)力竭阵亡。

至正二十三年(1363)十月,追赠张德胜为光禄大夫、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蔡国公。 洪武三年(1370),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洪武六年(1373),追谥为忠毅。

张德胜有一儿子,一义子。

第八位:敕封祥渊赤察都大龙王梁国武桓公赵德胜 陈旗 石旗崖

赵德胜(1325-1363),人称黑赵岁,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爵封梁国公,谥武桓。

初为元朝义兵将领。至正十三年(1354),投奔朱元璋,屡立战功。至正十五年(1356),随朱元璋南渡长江作战,官升中翼左副元帅。至正二十年(1360),参与龙湾之战,升任后翼统军元帅。至正二十二年(1362),任江南行枢密院事,镇守南昌,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保卫南昌的战斗中,率军守卫城门时为弓弩所射*,时年三十九岁。同年十月,朱元璋追封其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梁国公。


第九位:敕封镇守西海感应五国都大龙王都督同知武敏安世魁 临潭 城关镇

安世魁(?-1395年),陕西卫后所(今武功县)人,武举出身,文武兼备,曾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因功特授成都府(今四川成都)都指挥使。洪武十二年,洮洲卫军民指挥使司由洮州旧城搬迁至新城,沐英将安世魁从成都调到洮州镇守旧城,其上任后清廉公正,励精图治,一边开荒屯垦,一面奉行对民族地区“因俗而治”的政策,出现了洮洲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安定局面,使洮州成为著名的边地通商口岸,形成古洮州著名茶马互市。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青海蒙古族酋火落赤犯边,威胁洮西安定,明太祖派其子秦王朱樉和陕西都督进行征讨,安世魁奉旨率军做前锋,征至西宁,大败敌军。驻军西海(今青海海南),安抚甘青交界处被裹挟的乔科喀松、昂巴昂哇、左格尼玛、果落索撒、循化南番等五大部落联盟(当时称为五国),和五大酋长进行交友、互访,推诚布公的晓以大义,并和酋长们歃血为盟,使“西陲之患,众益寡”(团结一切可团结的朋友,孤立敌人)。可惜在班师途中遭遇流寇埋伏袭击身亡。朱樉将其事迹上报朝廷。朱元璋敕封为其为分管石门洮河以西、统辖西海、总摄洮境之“镇守西海感应五国都大龙王”,“职掌风云雷雨御灾捍患事,建庙享祀”。

第十位:敕封九天化身白马太山元君太祖洪武帝皇后马秀英 长川 冯旗村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一1382918),名讳不详(民间传说为秀英),归德府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至正十二年(1352),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朱元璋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对于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有所节制。

马氏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册封皇后仍亲自带领公主、嫔妃刺绣和纺织。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穿缝补旧衣。嫔妃皆敬服,都将她比拟为东汉时的明德皇后(东汉明帝刘庄的马皇后)。

洪武十五年(1382)农历四月,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享年51岁。同年农历九月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永乐元年(1403)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1538)加上尊谥号: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从此再也没有立过一个皇后。马皇后的功绩可以媲美唐太宗的独孤皇后。

《明史》记载,马皇后前后生育五子二女: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以及两个女儿宁国公主、安庆公主。目前学术界有争议的主要是明成祖朱棣是否是马皇后所生。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朱标一定是马皇后所生。

第十一位:敕封西郊透山响水九龙元君曹国长公主朱氏 羊永 白土村

曹国长公主(1315—1350),出生于元代泗州盱眙县杨家墩。是朱五四(一名世珍)、陈氏之次女,名佛女,明太祖朱元璋二姐,明代开国第三名将岐阳王李文忠之母。

朱佛女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生活艰难。朱佛女从小就勤俭持家,一边侍奉父母,一边照顾弟妹,朱元璋就是她亲手带大的,姐弟俩感情深厚。后来为避战乱,朱五四举家迁徙至临淮(安徽凤阳临淮)之东乡,与先期迁来的李贞一家相识,遂后嫁与李贞为妻。婚后朱佛女悉心帮助李贞治理家庭,生活俭朴,勤劳持家,任劳任怨,温柔贤惠,侍奉公婆恭谨孝顺。朱元璋幼时,亲戚都比较贫寒,惟有二姐家还能吃得饱饭,二姐朱佛女经常接济娘家,一直得到姐夫李贞支持。朱元璋曾这样评价二姐和二姐夫:“昔者朕居元时,生理艰辛,皇考妣甚为忧戚。惟姊孝专心,尔能同之,既有资助,岁歉不荒”。

元至正十年(1350年),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保儿十二时朱佛女不幸病故。临去世之时,神志清醒,端坐床上而离开人世,时年三十六岁。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二月,朱元璋在应天城内就龙凤王朝吴王位,下达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封二姐朱佛女为吴孝亲公主。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李文忠上书朱元璋,请求将母亲“乞归改葬”,得到允许,将母亲朱佛女之坟还“葬于先陇”“盱眙县灵迹乡冷水涧之原”(今明光市明光办事处大李村口)。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是为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下诏明确二姐墓葬规制:“公主祠堂碑亭,其形制完全比照功臣中授赠爵位为王的人。”同时下达了《授振国上将军驸马都尉李贞诰》,叙述了朱、李两家的往事:

“盖问隆恩睦亲王者,先务也。惟皇姊之所归,乃厚德之君子,朕鲜兄弟,视如同气。兹登大宝,益明敦叙之道,驸马都尉李贞,年既老成,性惟朴直,为恩亲侯。在昔,皇考与其慈父循良相类,一起相孚,结为姻家。其来久矣。”

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朱元璋将二姐陇西公主加封为曹国长公主,以二姐为长姐,多次褒扬。诰命曰:

“朕惟古之君天下者,必亲其亲长其长,所以重人伦也。皇姊陇西长公主,以淑厚之德,事亲以孝,抚弟以慈。今朕游有下,而吾姊不逮,虽夫贤子贵,以奉其祀。然朕每怀感悼不已。尝追封为陇西长公主。有子文忠,又能佐朕平定天下。得封曹国公。理宜进封,以示褒显。可加封曹国长公主。灵其不昧,用慰九原。”

第十二位:敕封南部总督黑池都大龙王永嘉侯朱亮祖 流顺 眼藏

 朱亮祖(?-1380),六安(今安徽六安)人,明朝开国将领,永嘉侯。朱亮祖原是元朝义兵元帅,屡败朱元璋,后被俘归降,参与了明军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夏政权的战役,并作为明军主力平定两广,于洪武三年(1370)被封为永嘉侯,出镇北平。他在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勾结,使朱元璋冤*番禺县令道同,最终被朱元璋察觉。

 洪武十三年(1380)九月,朱亮祖被召回京师,与长子朱暹一同被鞭死。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论为胡惟庸逆党,爵位废除。

 朱亮祖早年曾为元朝镇压农民起义,战功卓著,后占据宁国(今安徽宣城),多次击败朱元璋的军队,在宁国之战中击伤猛将常遇春,以勇悍著称。他归附朱元璋后,参与了明军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的战争,又随军平定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为明朝的建立、统一作出了很多贡献。所犯过错不至于拿命补偿,个人认为是朱元璋借题发挥故意*害。

长子朱暹,授府军卫指挥使,与朱亮祖一同被*。

次子朱昱,因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3万余人,时称“胡狱”。)被*。

第十三位:敕封四季九旱降虏护国都大龙王东丘郡侯花云 流顺 水磨川

花云(1321-1360),字时泽,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人,明初名将,功臣之一,也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状貌魁伟,面黝黑,骁勇绝伦。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今凤阳)投奔朱元璋,被授以兵马,从此为朱元璋作战。他所战皆克,攻破怀远(今安徽怀远)时擒获敌将,又攻克全椒(安徽全椒县)、缪家寨等。六月,朱元璋取滁州(安徽滁州),率领花云和数名骑兵先行。突然遇到数千敌军,花云拔剑跃马冲阵。勇猛异常保护了朱元璋。敌军大惊道“这个黑将军非常勇猛,不可当其锋。”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花云随朱元璋取和州(安徽马鞍山市),擒获敌兵三百。六月,朱元璋率军取集庆(南京),花云担任先锋先行渡过长江。攻克太平城后,他因忠勇任宿卫,又随军攻集庆,擒获敌兵三千,被升为总管,在攻取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等地的战斗中都立下战功。花云率军过马驮沙,有数百名盗贼拦路挑战。他且战且走三昼夜,将盗贼尽数擒*。随后随军攻下常州、常熟,擒获敌兵万余。花云受命进驻宁国,途中被困在山中八天,大批盗贼集结阻拦。花云挺矛突击,斩首数以千百计,身上不中一箭,还驻太平。1360年闰五月,贼军陈友谅率领舟师来犯,花云与朱文逊等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陈军猛攻三日不下,后趁涨潮乘大船攻城,城陷,花云被擒。陈友谅将他乱箭射死,花云至死骂声方绝,终年39岁。朱元璋称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祭祀。

花云之勇武可比常山赵子龙。

花云死后,仆人孙氏带着他的儿子几经磨难终于找到朱元璋,被朱元璋赐名花炜,并抚养长大。花炜十八岁时被委任为太平知府。

第十四位:敕封金木元君都大龙王太祖洪武皇帝郭宁妃 陈旗 牌路下

宁妃郭氏,名郭宁莲,明太祖朱元璋的贵妃,濠州人郭山甫的女儿。明史记载:山甫善相人。太祖微时过其 家,山甫相之,大惊曰:“公相贵不可言”。因谓诸子兴、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亟遣从渡江,并遣妃侍太祖。后封宁妃。李淑妃薨,妃摄六宫事。山甫累赠营国公,兴、英皆以功封侯,自有传 。

这段记载是说,宁妃的父亲擅长相面。朱元璋在贫贱时期偶尔来到郭家,郭山甫看来朱元璋的相貌,非常惊讶的说:“从你的相貌看,你是个贵不可言的人”。他赶紧对两个儿子郭英、郭兴说:你们也是封侯的命。于是和两个儿子追随朱元璋身边,并把女儿宁莲嫁与朱元璋做妾。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封郭宁莲为宁妃。马皇后和李淑妃逝世后,郭宁妃总摄后宫事务。父亲郭山甫也最后被封营国公,两个兄弟郭英、郭兴因军功而封侯。郭英生前被封武定侯,死后追赠营郭兴生前被封巩昌侯。

宁妃育有一子,鲁王朱檀。朱檀沉迷与修仙炼丹,与二十岁时中毒死亡。留有一子鲁靖王朱肇辉。郭宁妃中年丧子,非常可怜。后来生性多疑残暴的朱元璋随便找了个理由赐死了宁妃。这个时间大约在洪武二十三年到二十五年(1390—1392年)。

第十五位:敕封五方行雨都大龙王赤马双钩神臂将武殿章 总寨 秦关

武符,字殿章,安徽凤阳人,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朱元璋帐下武将,身长九尺,文武双全,是远近闻名的赤马双钩神臂将。

生二子,长子武继忠,次子武继孝。因元朝廷昏暗,不愿为官,在家帮父亲管理庄园。为人忠厚,在乡民中素有威望。因到陆家庄教武时遇朱元璋、胡大海、常遇春等七人,由刘伯温主盟,为“救国救民、同心抗元、共图大业”歃血为盟,誓结金兰之好。在陆家庄招乡兵,集民团五百多人,筹谋反元大业。后因泄露机密事败,兄弟失散。武殿章被当年豪州做过知府的杨铁道诱入家中,以给其子教艺为名,欲加谋*,被杨家种花匠汤志汉道破其阴谋而救出 。

武殿章回到小月屯自己家里,一看全家平安无事,非常高兴。天长日久看着无事可做,就为老庄主花城的儿子花盖教艺,一面托人打听朱元璋等人的下落。一过就是三年多。金陵侯赤福延寿为了笼络武殿章,两次派人带厚礼去请,殿章想:我们兄弟在陆家庄结义时,立下了反元救民的誓愿,我决不能背信弃义,为金陵侯做事。从此他就诈死瞒名,假立墓碑,闭门不出,等候时机出山。

一天,刚练完功,家人来报,你弟朱元璋、胡大海听说你去世了,带着祭品来给你扫墓祭灵。不想刚到坟地被定阳关总帅赤福通知道了,带兵围了向阳坡。殿章听到这儿,吩咐“准备兵刃马匹,老夫要前去解围。”正当紧要关头,殿章撒马下山,元璋一见又惊又喜,两下合力突破了重围。

 后来鄱阳湖激战,武殿章奉命留守应天府。平灭张士诚,占领金陵之后,武殿章与文武官员及众百姓出迎三十里,接朱元璋。于1368年农历正月初四,于应天府新皇宫内为朱元璋举行了登基大典。以上按当地民间传说整理。其封爵史无记载,无从稽考。

个人认为,武殿章与朱元璋等人失去联系多年,而且他的岁数在这些人中是最大的,与朱元璋重逢时全国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战事由年富力强的军事天才徐达、李文忠等主持。可谓英雄迟暮,美人白头。“救国救民,同心抗元”的誓言已经实现,但是昔日那个同甘共苦的朱重八兄弟,如今却是高高在上,动辄就取人性命的皇帝!不如归去依旧做个闲云野鹤自在……。多年以后昔日的兄弟早已忘了他们还有这样一位大哥,唯有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上默默守护着边境的一群来在家乡的人们还记得他,年复一年的在祈求他老人家的佑护!

第十六位:敕封成沙广济都大龙王管军百户成世疆 羊沙 甘沟

成世疆,南京人,生卒年不详。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沐英来洮平叛,他投其麾下,随军远征,越过贺兰山追击叛军至漠北,屡建战功。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成世疆亡后,朱元璋诏封为成沙广济都大龙王神。

北伐后在回乡途中被盗匪*害于陇南的“邓邓桥”(在今宕昌县城南官亭乡)。其坐骑白马回乡报信,家人始知主人遇害,后马拒食而亡。地方报奏朝廷,被敕封为洮州十八位龙神之一,乡人感其忠义,在甘沟村西建白马坟,乡民称成世疆为“白马爷”。

第十七位:敕封水司杨四将军都大龙王高阳候韩成 陈旗 韩旗

韩成(?-1363),濠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从朱元璋起事于徐、泗。屡立战功,升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专司宿卫。从朱元璋攻陈友谅,鄱阳湖代太祖死,追赠高阳郡侯。子韩锦虎官至都督。

公元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的座舟被陈友谅部将张定边所率船队重重包围,朱元璋身边战将伤亡惨重,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形势十分危急。朱元璋的座舟在混战中慌不择路,搁于浅滩,为陈友谅部将陈英杰所困。朱元璋见状哀叹道:“孤舟被围,势不能动,虽有神鬼,亦何能为!”这时,与朱元璋外貌相似的韩成挺身而出,对朱元璋说:“臣愿代死,以报厚恩。敢请主公袍服、冠履,与臣衣更换。待臣设计,以退贼兵,主公便可趁机与众将脱身。”朱元璋感动地说:“我岂忍卿之死,以全我生。”这时陈英杰指挥的战船已越逼越近。韩成和诸将不容分说,七手八脚地扒下朱元璋的衣冠,换上韩成的衣履。朱元璋问韩成有何后事交待。韩成坦然回答:“臣一身为国,岂复念家。”说完站立船头大呼道:“陈将军,你若能放了我的部下,我就投水而死。”陈英杰以为他真是朱元璋,于是当即答应了下来。韩成遂投身入湖,陈英杰指挥众将士下水打捞尸体回去邀功。朱元璋趁机逃出重围,再次组织全军反击,终于射*了陈友谅,彻底摧毁陈军。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大封功臣,却忘了封韩成。韩成母丧子后,生活无依无靠,对朱元璋非常不满。有一次,她在长江路东段的一座桥上,遇到了朱元璋的銮驾,便拦在路上,朱元璋很奇怪,传令押来相见。韩母站立桥头,历数韩成鄱阳湖救驾之功,痛斥皇上忘恩负义。朱元璋一听是韩成之母,又见她一身乞丐打扮,立即赔礼道歉。后来,朱元璋追封韩成为高阳侯,还将韩母接进皇宫,盛情款待。直到高阳侯府建成后,才将韩母送回。

韩成有一子韩锦虎,朱元璋招其为驸马。

折叠

第十八位:敕封金龙龙洞宝山小吉龙王昭信校尉世袭百户刘贵 扁都 刘旗村 

流顺红堡子村也在供奉

刘贵(?—1393),安徽省六安县人。青年时参加元末农民大起义,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九月归附朱元璋部,留守六安县城;次年(1367)五月充任总兵,攻取濠州(安徽凤阳)、安丰(安徽寿县)等地;明洪武元年(1368)六月,奉命守御河南,其间率部攻克了潞州(山西长治)、泽州(山西晋城)、平阳(山西临汾)、绛州(山西新绛)等地,并奉命守御平阳;洪武三年(1370)五月,攻入西北;同年十月,因功受袭敕命,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昭信校尉世袭管军百户;洪武四年(1371),奉命征四川,攻克成都等地;洪武七年(1374)二月,调往山西大同,任大同前卫前所守御;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正月,刘贵、刘顺父子随平西将军沐英和曹国公李文忠奉旨平定洮州(今甘肃临潭)十八番族三副使叛乱。叛乱平息后,刘贵父子奉命协同奉国将军金朝兴、当地土司南秀节等督军修筑洮州卫城,并在临潭刘旗、晏家堡一带扎营驻军,训练士卒。洪武十三年(1380),番人再次进犯洮州,刘贵父子奉命调往洮西防御,进攻寺古多等地(今流顺沟口一带)。同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又降旨给刘贵,曰:“朕以武功定天下,必任勇毅之士宣力,以广疆域。考之古典,有功者宜报焉。昭信校尉管军百户刘贵,事朕以来,战攻,守御,功劳居多。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进以武秩,使尔子孙世世承袭。尔尚益加恭谨,严纪律以抚军士,保禄职以及后人,庶称朕报功之意。可仍前昭信校尉管军百户,宜(宣)令刘贵准此洮西开占地土,尔招军守御”。根据皇帝的敕谕,战争结束后,刘贵父子奉旨在当地屯守,为了防止番人再次进犯,在该地修筑御堡一座。该堡因用当地红色粘土修筑,故俗称“红堡子”。从此以后,刘氏家族历代世居堡中,该堡从此成为刘氏子孙后代招军守御、管理屯军、征收粮草的大本营。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一月,刘贵随大军南征迭部,在与番兵交战中负伤,告准回驻地疗养,因医治无效,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五月亡故。当时,刘贵之子刘顺上奏朝廷,要求承袭其父以前的山西大同前卫前所守御之职。明太祖朱元璋深知洮州边塞之地的厉害关系,稍有疏忽,便有番人进犯,从前的战功将功亏一篑。于是,他降旨给刘顺,曰:“钦命不准,袭除洮州卫左所世袭管军百户赠昭信校尉,妻张氏封安人,城西南更改地名刘顺川,遵招军开耕田地设安军,余当房仍前,照例守御,以俟后人有功,承命再续。”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十月,刘顺奉命承袭昭信校尉、洮州卫左所世袭管军百户职务,在刘顺川继续开耕田地,招军守御。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三月刘顺卒。同年十月,刘顺的儿子刘聚承袭父职,并准管理屯田,征收粮草事务。

正统五年(1440)四月十一日,明英宗为了再次安抚驻扎边塞之地的刘顺之子刘聚,便给刘聚降旨,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必资威武以安黔黎,未尚专修文而不演武。朕特仿古制,设武职以卫治功。受斯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抚众,智以察微,防奸御侮,机无暇时。能此,则荣及前人,福延后嗣而身家永昌矣,敬之勿怠。”

刘聚死后,其职由儿子刘清承袭,以后逐代传给刘英、刘泰(约于明孝宗弘治年间即1488—1505年间任职)、刘汉(约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即1522—1566年间任职)、刘芳、刘尚德、刘启臣。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刘启臣奉勘合推选掌管本所上五百户所印信。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命督军土门、卓逊、太平寨、水磨川等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奉命管理旧洮州堡兼后司把总职务。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明朝灭亡,刘氏家族前后在洮州任职十代,共计二百六十四年。

从刘氏家族的历史沿革来看,明朝廷为了肯定刘氏家族戍边的功绩,把刘顺驻军管理的地方以皇帝敕命的形式正式命名为“刘顺川”,从此,刘氏家族就安心居住于此地,代代世袭祖上官职,一直到明末清初。由此可见,明代中央政府对洮州边地的重视程度和对刘顺本人及其后代给予的厚望。这个地名从此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后来由于当地管理人员不熟悉历史,遂将刘顺川谐音改为“流顺”。

将近七百年的岁月变迁,民族之间的争斗早已烟消云散。唯有祖先不屈不挠,努力拼搏的精神没有变!今天太平盛世下这块土地上的各族百姓安居乐业,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