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伤心难过的时候,有可能是一场考试的失利,一段恋情的结束,一次工作上的失误。这个时候我们都希望身边有人能够陪伴支持我们,给我们一些安慰。但是很多时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的安慰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情绪中,得不到缓解。为什么大家好心地安慰却起不到理解支持的作用呢?
其实安慰看起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我们都会遇到,但其中有很多门道,如果不知道对方真正的需求,很可能好心走了样。下面这四种让人窒息的安慰方式,看看你有没有中过招。
01.比惨——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剥夺对方“宣泄”的权利和*
当你考试失败的时候,你告诉朋友这次六级没考过,朋友安慰你:“你这算什么,你不知道,我有一次......”或者”这很正常,很多人都不是一次考过,我六级也考了两次......”
这样安慰人的本意是,让你通过比较你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过小事—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
但一个人在寻求安慰的时候,其实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受到伤害的那个,说大家都有同感,会让一个人更加不知所措。
当朋友说出类似经历的安慰时,虽然当下你有一种同病相连的感觉,但是又会发现,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在他看来却是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你现在的难过只不过是在庸人自扰。潜台词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太矫情了。
比惨对于安慰来说,把话题中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剥夺对方“宣泄”的权利和*。而忘记了安慰别人的时候,你不是主角,倾诉的那个人才是。
02.自恋式的提建议——事后诸葛亮,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和控制欲膨胀。
当你工作上出现失误,朋友的安慰是这样的:“我之前不是告诉过你,你应该......”“早知道这样,你就应该听我的......”
人在寻求安慰的那一瞬间,并不是想来解决问题。被安慰的人其实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大道理,道理大家都懂,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帮助对方把情绪发泄出来,而不是关注事情本身。
事后说教,不仅起不到任何扭转事态的作用,反而会火上浇油,引起听者的强烈不满。这种行为不仅出现在安慰人的对话中,生活的种种事件中也总有人当这“事后诸葛”。马后炮的行为本质上可以归纳为三种心理诉求: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和控制欲膨胀。
大多数情况下,倾诉者已经知道本应该怎么做。这时候再以“教人做人”的姿态出现,无异于是在伤口上撒盐,让对方的追悔加深。
03.看轻事情的重要性——阻隔情绪,感觉不被理解
你马上就要参加第二轮面试了,感觉很焦虑,因为之前的几次面试都没有成功,你找到朋友向他寻求安慰。他张口就给你一句:“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次小小的面试吗?放松心态去吧,明天一定过关。“
其实人们寻求安慰的时候,是为了倾诉,让情绪得到发泄,常常需要忌讳的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逼得人欲言又止。即便是出于安慰,希望对方不要再想,也不该这样阻断对方发泄的*。别人在寻求安慰时,即使我们觉得事情没什么大不了,但在当下,他的情绪依然会继续困扰着他。
这种安慰的潜台词就是——“你太容易焦虑了,你的心理素质太差了。”从本质上说,这种安慰人的方式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看轻事情的重要性。
04.不合时宜的玩笑——加重对方的负面情绪
当人们伤心难过的时候找朋友倾诉,是希望那一刻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理解和接纳。但是有一些人可能看到朋友情绪沮丧,为了调节气氛,会开一些玩笑,例如,你正在抱怨爸妈催婚,而你想独身,你朋友来一句,”优秀,你真厉害......”
有些事情,我们可以自嘲,但是别人却不能拿这个事情玩笑。用玩笑来掩盖严肃的调侃,只会对人的自尊进行第二次挑战。
有效安慰的三要素:共情,倾听,行动
那我们如何能避免以上四种情况,进行有效的安慰呢?安慰,其本质是进行情感支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同身受”,即同理心,也叫共情。所谓共情,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这是有效安慰的基础。
共情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把自己的观点放一边,试着了解对方真正的观点是什么。这样就可以避免上面的比惨和提建议的错误做法;其次,更加贴近地去了解别人的感受,感受他的恐惧、伤心等等,不看清问题的重要性。最后,真诚得关心对方的福祉,真的想要去帮助对方解决问题。
在共情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对于一名心理咨询师来说,倾听是一项很重要的沟通技术。如果心理咨询师能够运用好这一项技术,那么就能快速让来访者从心理上感到安慰,心情上得到舒缓。有的时候诉说的人已经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只是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让他发泄负面的情绪,当我们耐心倾听,他说的过程中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最后,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这里的帮助不是上面的提建议,而是具体的,行动上的,自己参与的帮助,比如,你可以说:“我之前试过购买东西缓解过压力,不知道适不适合你,不然我陪你去逛街吧。”
希望我们每个人在伤心难过的时候都能遇到有效的安慰,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有效安慰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