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是哪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是哪里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05-05 14:43:03

上图_ 志愿军上甘岭阵地一角

自古以来,歌唱都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在革命年代,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激情与向往,大批昂扬向上的红色歌曲如春笋破土而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而在电影片尾中,连队指导员在牺牲之前,回想起了自己家乡的片片麦田,让王兰唱一首《我的祖国》给自己听,而这首歌是全片的高潮与精华所在,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思念祖国与家乡的伤感与保家卫国的热情展现地淋漓尽致,指导员也是在这样深情的歌声中,带着回忆闭上了眼。这首歌曲也自然成为了影片的最佳插曲。

歌曲要体现志愿军指战员们的家国情怀,看似容易其实难也,插曲在全片几乎拍摄完毕之时都尚未出品。为此,沙蒙与林衫等几位导演和编剧苦思冥想,写了一篇名为《我的祖国》的歌词,原始版本是:“祖国啊,我的母亲!您的儿女,离开了您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是哪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是哪里(9)

上图_ 导演沙蒙(1907—1964)

然而沙蒙导演等人的作词水平并没有得到肯定,在他找到创作过著名歌剧《白毛女》的好友刘炽帮忙作曲时,却被刘炽指出“词不错”却“歌不了”,完全找不到歌的韵律在哪,不能达到沙蒙提出的让歌曲家喻户晓的效果。为化解沙蒙的尴尬,刘炽提出不如找另一位词作家乔羽来作词。乔羽是一位创作天才,现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曾在1955年写下名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能够找到大词作家乔羽来写词,沙蒙自然大喜过望,马上向乔羽发出邀请。

乔羽当时正在忙于电影《红孩子》的剧本创作,拒绝了乔羽的请求,但是耐不住沙蒙轰炸般的盛情邀请,最后接受了沙蒙的请求,当夜就从南昌出发,辗转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沙蒙给乔羽的作词要求是“又快又好”,即既要赶紧出词(当时制片团队每天花销成本就达到2000元,耗不起),又要能够经久不衰,让大家铭记。

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是哪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是哪里(10)

上图_ 乔羽,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济宁,词作家、剧作家

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是哪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是哪里(11)

上图_ 刘炽(1921年3月10日~1998年10月23日),男,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陕西西安人,电影作曲、歌曲家

原来乔羽在太行山根据地待过三年,亲眼看到战士们在战争的重压下还保持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深受感染。在此情绪的影响下,乔羽准备不走寻常路,不盲目突出上甘岭战役的战斗气息,而是换一种更加温柔、接地气的抒情语言,不仅要反映战争的壮烈,还要能体现战争之后的和平景象与军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面对沙蒙的每日催稿,乔羽结合对上甘岭志愿军老兵的访谈记录与自身经历,苦思冥想十几天,终于从记忆当中的某条大河当中找到了灵感。

原来这条大河的名字就是长江。乔羽作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曾为了创作电影剧本《红孩子》到中央苏区去考察,中途第一次坐船横渡长江。只见江面无比辽阔,江水波浪翻涌,朵朵白帆争相竞发,两岸稻田青翠夺目,着实把这个喝黄河水长大的北方人惊艳到了。长江给乔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长江的波浪在此刻涌进了他的脑海之中,“脑子进水”的乔羽顿时灵感迸发,又经过十几天的反复思量,终于完成了的作词,并初步将曲名定为《一条大河》:

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是哪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指的是哪里(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