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两大烦心事,一是小鱼闹窝严重,二是鱼总爱起浮,尤其温度一上来,直接就不吃饵了。
本身就不好钓了,要是遇上肥水,那就难上加难了!
怎么办?能换个地方就换个地方吧,咱也不是大师,碰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别死磕,该低头还得低头。
钓友可能要吐槽了:我点进文章是为了找答案的,你倒好要我们换钓点,换钓点谁不会,还用你教啊!
各位先别急,方法是有,也是亲测有效的,但大家都知道肥水也分等级的,如果水肥到一定程度那垂钓难度是成倍增长的,有些肥水是真不好钓!而且我写文章还是想尽量贴近现实,那些动不动就狂拉爆护的,你懂得。
水肥不肥和好不好钓,不完全是一回事只玩野钓或者钓鱼时间不长的钓友可能不太了解,误以为水越肥一定是越难钓的,而水越清瘦则会越好钓。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水肥不肥和好不好钓鱼不完全是一回事。
比如黑坑,黑坑鱼多、塘小,加上钓鱼人天天打散炮抽那么多饵料,所以水质恶化的很快,即使老板经常在换水,但过不了几天,水就会变的很肥。
我以前经常玩黑坑,说实话没几个黑坑水质是好的,水发绿是常态,有些甚至都变绿的发黑了。但水质差不代表鱼不开口,有些坑出鱼照样很好。
黑坑出鱼率好不好,首先和密度肯定有关,其次是鱼的健康程度,第三是鱼塘老板对水质的调理,包括及时消毒、换水、增氧等等。
野钓和黑坑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过也有相同点,比如也看鱼的密度、也看鱼的健康程度。所以咱们不要一看到肥水就觉得鱼不开口,同理,鱼不开口也未必是水质肥,也许就是这里鱼少!
水质肥不肥不是仅仅依靠水色、能见度判断的通过能见度、水色来判断是否为肥水、以及肥瘦程度是常见的方法,但新手却可能弄错。
比如你们那边的河水本来清澈见底,但下了一场大雨后,水变黄了、能见度也下降了很多,这怎么说呢?按照上面的说法是不是水瞬间变肥了?当然不是!
我并非有意抬杠,只是想让新手别误会,如果泥沙含量过高导致水变黄、能见度降低,这并非是水肥。
常规情况下,上面那句话还是有用的,能见度越低水越肥;如果颜色特别深,比如水体墨绿、变红、发黑,这都是水质变肥、恶化的表现;或者你看到水面飘着一层油膜状的物质,水面很多地方冒起沼气泡,数量多且长时间不破裂,那都是水体恶化的表现。
水肥到一定程度,溶氧量就会大大减少,别说影响鱼开口,甚至都会出现死鱼的情况,所以能不钓尽量别钓,不好钓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这种地方作钓心情也不好。
遇到肥水,第一个有效办法是把控出钓时间清晨是最好的,如果清晨都钓不到鱼,等到太阳起来、温度升高,那么只会更难钓。
晚上的话,前半夜尚可一试,越晚就越难钓,尤其是水中植被多、藻类丰富的地方,到了晚上光合作用停止,只会和鱼儿争夺氧气!
既然说到出钓时间,那么天气自然也不能忽略。有两种天气大家是要注意的。
第一种是下雨,下小雨倒没什么关系,下雨能增加溶氧量,并且光照弱、温度低,相对还不错,但是大雨、暴雨则不建议。
雨势过大垂钓不安全,另外大雨会导致上下层水体对流,会把水底一些脏东西甚至有毒物质给翻上来,而一些有机物在分解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氧气急剧减少会使得一些藻类死亡、分解,进一步加剧氧气消耗,这对鱼来说也是致命的。
所以下暴雨,某些鱼塘会出现“翻塘”现象,这就是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