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许多钓友在钓鱼时,把看到的清澈水质——称为“好水” 、“水质不错”;而一见到水体中含有藻类和浮游生物,就说水质不好、甚至称为臭水~
甚至会质疑,这么好的水质,为啥不上鱼呢?……有木有?这类现象是不是还很普遍呢?
痛点: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甚至这里的“好和不好”结论,都弄反了~
这就像许多大师和钓友对“臭底” 、“浆层”的认识,要么是瞎“操心”,要么就是太想当然了……所以,本文要提醒:“清澈”的水质难钓鱼,洁净的水底不存鱼。
看到这里,肯定许多钓友要提出质疑:某野钓环境水质看着很清澈,甚至在饵盆中就像矿泉水,鱼获也很好呀……别急,您往下慢慢看~
野钓环境常见水质清澈?但那是“假象”
要说钓鱼甚至养鱼的水质,“清澈”其实代表的是清瘦,是浮游生物和藻类少到人眼看不到的一类程度。然而,过度清瘦的水质,是不利于我们经常垂钓的鲫鱼、鲤鱼、草鱼、青鱼等鱼种生存的。
“水至清则无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许多水域,即使手捧的水很清瘦,那也仅是上层或表层水的“假象”,一定深度和温度的水底,依旧是藻类和浮游生物的聚集地,否则,真的会少有鱼类生存。
清澈水质野钓该如何用饵?其实很“苛刻”自然水域的水底,都会有腐殖质和沉积的粪便、淤泥、悬浮物等,其实这才是良好的自然生态,而非上层水一样的“清澈”。野钓底更能“小中取大”和钓获大鱼,其中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对于我们一般的手竿垂钓而言,清瘦水质有两个“大环境”:一个是自然水域的野钓;一个是人工环境的池钓。
野钓“清澈”的自然水域
针对自然水域的清瘦水质,这和坑塘垂钓明显的不同——这主要来自鱼类的适应,即水域鱼类对水质相对是适应的状态。
清瘦和水温偏低的水质(水温和水质常见是相辅相成的),水底的氧化反应充分,腐殖化效果较弱……此时钓鱼人能体会出:
“腥”的饵料、虫饵更容易被鱼“认知”~
- 干扰下的饵料应变
但腥饵的小杂鱼干扰和无法“小中取大”,一直是困扰野钓的实际难题……,纯粹的粮食类饵料虽然能规避一些小杂鱼,但常见对目标鱼的“力道”不够,所以——即使无法使用虫饵,也常要通过少量香精、甜味剂来“弥补”;针对大鱼,更要进行发酵整合、氨基酸搭配、深度发酵甚至臭饵料来“满足”此类水质中的老鱼感知。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是“烧手”的化学商品饵,还被太多钓鱼人用于“野钓”,甚至奉为神饵的根本原因;也是为何许多地方,钓大鱼要发酵营养饵料、甚至臭谷子、臭麦子才好用的一个原因。换个角度,是无法用虫饵、“腥”饵,也要让素饵达到一定的“程度”~
- 钓底
“钓底”也是一个关键,相对野钓中的“小中取大”和针对底栖鱼施钓,“底”这个概念更鲜明,这其中就有水质(水底)的关系。常见许多鲫鱼和鲤鱼,非特殊原因,越是清瘦水质,越要用完全的“底部钓法”,才能保证良好的“开口”,除了一些弊害的本能,坑底的水质也是原因之一。
甚至要刻意的拉大钩距,把“底”的概念演绎得更充分,才会下钩频繁中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