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圈和猪的记忆
这猪是中国本土品种
汉字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还传承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理念。
比如“家”字。一般的观念认为,有房子,有人,就可以称为一户人家了。但古人不这么认为。古人认为,房子里必须有猪,才能称为家。
家,宝盖头,下面一个豕(shi)。豕者,猪也。学者研究指出中国人在新石器时代,即距今一万年以前就开始养猪了。
仓颉造字的时候,把是否有猪作为衡量一户人家的尺度,创造了这个“家”字。可见猪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猪可以卖钱,是农家重要的经济来源,猪的粪便是优质肥料,可以增加地力,多打粮食。猪皮猪毛有着广泛用途。猪肉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菜肴,通常所说的大鱼大肉,大肉指的就是猪肉。
我小时候,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那时候,看一户人家日子过得怎么样,就看他家的猪养的怎么样。闺女说婆家,要看看这户人家是否有个适合养猪的猪圈。
猪圈和石磨水井一样,是一户农家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
那时的猪圈十分简陋,但却适合养猪。都是自己修建,不需要花一分钱。一般是圆形,内径一米五左右,大了不好,冬天冷。墙壁是一尺多厚土墙,顶部是茅草苫盖,冬暖夏凉。
猪圈门的朝向大有讲究,只能朝南,或者朝东。绝对不能朝西,那样猪圈里夏天热,冬天冷,是养不好猪的。有谚语:“猪圈门朝西,养猪不如养鸡。”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都是在割猪草中度过的。我们那时的在校时间每天不到六小时,剩下的六七个小时就是割猪草。我们对田野中的野草野菜都进行命名,如:灰条儿。七七菜,咕咕丁,大车耳,竹片菜,老驴蹬,爪羊草,等等,不下几十种。
现在才知道,这些名称和专家给出的学名完全不一样。但没关系,我们和专家是各说各话,互不牵扯。我们还知道,这几十种野草野菜都《本草纲目》记载的中药材。那时候的猪差不多是吃中药材长大的。
我们当然不会那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去割猪草。成群结队来到田野里,先是玩,分钟各样,玩够了,太阳快落山了,才慌慌张张去割猪草。割得太少,不够猪吃的,一顿揍是免不了的。
但是揍就揍一顿,第二天还是玩。我们的心理特别强大,绝对不会像现在的小孩一样,动不动就跳耧。或者十分矫情地得什么自闭症。
我们割草养猪,却很少吃猪肉。每年卖一头二百斤重的肥猪。全家全年也吃不上一条猪腿。虽然那时的猪肉只有七毛二分钱一斤。
那时猪的饲养周期很长,从出生到出栏,得一年时间,甚至更久。因为几乎不喂粮食,完全靠野草野菜养大。
那时过年能吃到一次猪肉,那猪肉的香味久久地留存在记忆里,终身不能抹去。现在可以经常吃到猪肉了,但再也吃不到那时猪肉的香味,吃不出那种感觉。
这不仅是经常吃猪肉形成的味觉疲劳,最主要的还是没有了那时的猪,那时的猪肉。
现在乡下基本没人养猪了。有那么几个养猪户,都是上规模的,少则几十头,多则几百头上千头。现在的猪圈不比人屋差,里面装上空调,点上蚊香。
专家们制定了猪的营养标准,能量饲料,蛋白饲料,维生素,矿物质,各占多少比例,还有药物添加剂,激素添加剂,以及说不出名字的莫名其妙的东西。猪吃了这些东西长得快,从出生到出栏,一百天左右就ok。
老百姓只能感叹:猪肉不好吃了!
乡下没有猪圈了,孩子也不用割猪草了。我们告别那个时代,连一声再见都没说。我们这代人的记忆深处还存留着那用中草药喂出来的猪肉的香味。后一代的年轻人连这一丝回忆也没有了。
20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