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的土壤28%源于哪里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12-21 02:54:01

爪哇人。 是印度尼西亚的第一大民族。占全国人口的42%。祖居地为爪哇岛,但由于苏哈托时期的移民政策。 现已扩散至印度尼西亚全境。原讲爪哇语。 以中爪哇方言为官方语言。 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现多讲印度尼西亚语。 为由通用于廖内群岛。 柔佛和马六甲海峡的马来语为基础所发展的语言。

爪哇族

爪哇人与巽他人。 马都拉人。 米南卡保人等民族同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公元前1000~300年之后移入的具有东亚大陆血统的新马来人的后裔。据文献记载,公元2~3世纪时,爪哇人已建立了早期封建制王国,当时与中国已有友好往来。13世纪前后,伊斯兰教通过来自印度北部的穆斯林商人传入爪哇各沿海地区。 由于王室贵族的归信。 印度穆斯林商人同当地居民的通婚。 以及中国穆斯林商人如彭瑞父子的传教活动。 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

语言

主要语言为爪哇语。 但是大雅加达首都特区的爪哇人日常使用印尼语。爪哇语深受梵语影响,有大约10%的词汇来源于梵语。公元九世纪。 爪哇族在梵文的基础上创造了古爪哇文。 荷兰殖民者侵占印度尼西亚后。 改用拉丁字母。爪哇人十分重视尊卑秩序。 爪哇语有雅语。 中等语和平民语之分。 雅语里又分成几种。在爪哇人看来。 不同等级之间用语的选择和言谈方式总是有差别的。 在交谈的双方之间不显示出社会或家庭方面的地位差别几乎是不可能的。

爪哇古迹

爪哇的土壤28%源于哪里,(1)

印度教是最早传入爪哇地区的宗教。 爪哇早期的王国均奉印度教为国教。 其宗教文化渗透到爪哇各方各面。印度教在爪哇留下了大量古迹。 其中最著名的为普兰巴南神庙。

公元8世纪后期。 苏门答腊的佛教帝国室利佛逝出兵爪哇。 在马打蓝建立了夏连特拉王国。将大乘密宗佛教奉为国教。这一时期佛教教义广泛传播。 佛教文化繁荣。佛教的雕刻及建筑艺术达到极高的水平。在爪哇传教的伊斯兰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 做出了本土化的改变。 容忍和尊重了当地人的习惯法。 包括允许祭祀祖先和印度教诸神。 使伊斯兰教得以扎根于当地土壤。当时的满者伯夷帝国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 兴建大量寺庙。 陵墓。 并收取繁多的宗教税。 民众负担极重。针对于此。 伊斯兰教宣传真主面前人人平等。 反对等级制度。 提倡以兄弟情谊对待教胞。 提倡社会的公正和平等。并宣传每个穆斯林都可以从真主那里得到一份可以自由使用和买卖的土地。 纳税则以课功为主。15~16世纪,通过传教活动。 伊斯兰教在爪哇岛迅速传播。至此伊斯兰教在爪哇地区彻底将印度教和佛教取而代之。

艺术

爪哇的土壤28%源于哪里,(2)

印尼最富代表性的音乐是加美兰音乐。加美兰。是爪哇语。既指以金属敲击乐器为主体的合奏音乐,也指演奏这种音乐的乐队。一套加美兰乐器由少则15件,多则3件青铜制品组成。 包括锣鼓类乐器。 排琴类乐器。 管弦乐器等。加美兰流行于印尼各个岛屿。 但不同的地区在乐队编制。演奏风格。 演奏技巧。 以及乐器的形状与大小及音色等方面往往有某些差异。爪哇的加美兰由于受宫廷音乐影响。 显得典雅。 文静。 音乐柔和细腻。

爪哇舞蹈通常都以加美兰乐器作为伴奏。 除表现争议与邪恶斗争的舞蹈节奏稍快之外。 一般都节奏悠然缓慢。表演时演员保持半蹲姿势或挺直姿态。 神情严肃。 无喜怒哀乐变化。 演员的感情只靠手腕。 手指的动作和音乐表达。 十分委婉。 细腻。舞蹈的节奏悠然。 典雅。 富有诗意。著名的爪哇舞蹈有斯林比舞和伯达雅舞。 都是宫廷舞蹈。

婚俗

爪哇族的婚礼较为复杂。出嫁的前几天。 家族中受人尊敬的女性长辈会为新娘全身涂抹香脂。婚礼前一天新娘要坐在铺满花瓣的浴室里洗鲜花澡。 由母亲或女性长辈从一个浮满花瓣的水罐里舀水浇在新娘身上。 象征灵魂得到洁净。沐浴之后由德高望重的妇人把罐子摔碎。 然后开始为新娘盛装打扮。婚礼这天新郎由人陪同来到岳父家,经过精心打扮后与新娘在大厅见面。两人首先互赠蒌叶包。 随后新娘的家人会在新郎面前摆放一个银盘。 盘中放一个生鸡蛋。 新郎要当众赤脚踩破它。 表示永远忠于新娘。 哪怕粉身碎骨也不变心。随后新娘面带笑容端水跪地为新郎洗脚以表达感激和服从。接着新郎新娘双双往地上抛洒黄米以此象征婚后美满幸福。之后二人携手进入新房在新人席上就座。婚宴开始后新郎新娘共食一盘黄米饭并互喂对方。宴罢新娘从手巾包里向客人丢掷喜钱。在爪哇族穆斯林婚礼上诵读古兰经是必不可少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