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的牧童是怎样的,村晚表达了牧童怎样的情感

首页 > 农林牧渔 > 作者:YD1662023-12-25 04:48:23

宋诗与唐诗中的不少写景之作,都是诗中有画。

但唐人诗中之画,多为妙手天成,宋人却更多是有意为之。

尤其是南宋末年,一些作家常以七绝的形式,进行这方面的艺术实践。使你感到这些诗本就是题在画上的。

下面雷震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诗整幅画面,是那样悠然自得,人与大自然显得那样和谐,见出作者的心灵追求。

村晚的牧童是怎样的,村晚表达了牧童怎样的情感(1)

《村晚》

雷震 〔宋代〕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的大意是:

长满了青草的池塘中,碧水上涨,几乎溢出了堤岸;远山含着通红的落日,倒映在细碎的寒波中。

牧童横坐牛背,悠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双手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没有腔调的曲子。

村晚的牧童是怎样的,村晚表达了牧童怎样的情感(2)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池塘里的碧水,堤岸上的青草,远山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这已是画意盎然,再添上暮归的老牛,牛背上信口吹笛的牧童,就更增加了无限生机。

整幅画面,是那样悠然自得,人与大自然显得那样和谐,见出作者的心灵追求。

首句写池塘周围长满了野草,池塘里的水快要漫过池塘的岸。

乡村的傍晚,池塘里水很多,水草也很茂盛,诗人描绘了水草丰茂的池塘。草也多,水也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

次句写快要下山的太阳照在泛着涟漪的水面上。

“衔”字采用了拟物的修辞方法,赋予山以生命,将太阳快要下山的景象写得很生动,很有新意。

“浸”有没入、投入、映入的意思。一个“浸”字,将青山、落日、池塘周围的草、池塘里的涟漪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村晚画面的背景。

“寒漪”指傍晚略带寒意的水纹。这里实际上写了诗人所感到的一丝凉意,这在夏天当然是令人愉快的。

村晚的牧童是怎样的,村晚表达了牧童怎样的情感(3)

结尾两句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

三句写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缓缓地往家还。末句写牧童用粗制的短笛信口吹着无腔曲,这两句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他才是整个村晚画面的主角。

原本平淡无奇的乡间傍晚的景象,诗人却描绘了一幅静谧又和谐的农村图画。

一片绿色中,夕阳染红了青山与绿波,牧童在牛背上吹着短笛,野调无腔,随口而吹,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全诗声色俱足。自然与人事化而为一,有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村晚的牧童是怎样的,村晚表达了牧童怎样的情感(4)

诗人或许是在官场失意,来乡村田园寻求安慰,失意之后归返田园寻求乐趣。

此诗活脱脱是一幅村晚牧归图,画面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特别是那位牧童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样子,让人觉得特别亲切、讨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