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立冬至立春期间,正常蜂群完全处于断子蛰伏期,根据蜂群箱外巢门处及蜂群结团的特征,提前对蜂群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蜂群更有利于结团安全越冬。
一、蜂群箱外特征
随着越冬的深入,除个别暖日外,蜂群频繁出巢门的现象基本消失,巢门处无守卫蜂,无扇风的蜂,巢门口干燥,呈现寂静状态,若不慎碰撞到蜂箱,即使灵敏的中蜂也会迟缓出现在巢门口,意蜂的反应就更慢了。
对策:在越冬期,蜂群越冬场地应选择高燥遮阳,尤其是暖冬,在巢门口放置遮光物(不影响蜂群出入),避免蜂群外出空飞;同时巢门口加防盗器,防止鼠等异类入巢伤害。
二、影响越冬蜂团位置因素
1、子脾和贮蜜与蜂团的位置
在越冬期,越冬蜂团趋于圆球形,越冬期短时,蜂群形成越冬团的位置与秋末、冬初,子脾所在的位置基本一致;越冬期较长时,贮蜜充足时,蜂群的初始结团位置与越冬末期的位置有差别。
原因在于,在繁殖期子脾一般位于蜂群中较易保温,蜜蜂聚集的暖区中央位置,而子脾以外的区域巢脾被贮蜜,当蜂子出尽后,没来得急贮蜜的空巢脾,就被蜂群打洞结团。越冬时间的长短,决定着蜂群贮蜜消耗的多少,当越冬期短时,蜂团周围的贮蜜就足以满足蜂群越冬需要,结团初终位置基本不变,当越冬期长时,初结团位置周围贮蜜不能满足蜂群越冬需要,蜂群就打通附近巢脾取蜜,越冬团随着取蜜而移动。
对策:在越冬蜂培育末期或越冬初期,子脾能引导拟结团的位置。越冬期短时,在越冬初期应调整蜂子脾于蜂群中央位置,引导蜂群在中央位置结团,两侧依次摆放浅色蜜脾、深色蜜脾、大粉脾(依据浅色巢脾导热性大于深色巢脾,粉脾导热性大于蜜脾);越冬期长时,在越冬初期应将蜂子脾调整至蜂群的一端位置,引导蜂群在一端结团,当然,即使是蜂团调整到一端也应有边蜜脾、隔板保温,这样能避免蜂群从中央结团,只向一边消耗贮蜜,另一端无法达到。
2、保温和新鲜空气与结团位置
蜂群在贮蜜充足的条件下,蜂群结团的位置趋向于干扰小,容易得到新鲜空气的位置。如果在副盖上加保温物时,蜂团往往集结在巢脾中间偏上靠近巢门位置;如果在蜂箱的一侧或底部作外保温时,蜂团容易趋向于该侧或底部;如果没做任何外包装保温的蜂群,一般在巢门附近巢脾的中部结团。
对策:(1)对蜂群的保温。蜂群的保温应随外界温度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同时在拟结团部位做适当的保温(蜂群的保温比较复杂,后续详细展开介绍)。
(2)对于蜂群的干扰。除了防范外部环境干扰外,还应注意蜂箱本身,在越冬前应换掉破损的蜂箱,尽可能的使用完整、密闭性好,箱壁厚的蜂箱,同时,采用暖式蜂箱巢脾布局。
(3)对于新鲜空气。蜂群中有蜂子脾时,蜂群需要更多的新陈代谢哺育和保护蜂子,对新鲜空气的需求不能减少或变通,而在越冬期,蜂群中没有蜂子,巢内温度适宜时,蜂群可以降低新陈代谢和能量代谢应对缺氧(蜂群处于碳酸浓度9%环境中依然正常,在空气含量不足5%时,才有死亡的可能),因此,在巢内的温度过低时,蜂群需要吃蜜加强能量代谢,此时,氧气需要量较大。
由此可见,适宜的温度,蜂群的能量代谢减少,贮蜜消耗少,氧气需要不大;温度过低,能量代谢增加,贮蜜消耗大,氧气需要量大。
三、越冬蜂团紧密程度
在越冬期,结团的蜜蜂大多呈现腹内排空,腹部干瘪的半冻僵状态。这样蜂群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贮蜜和体能的消耗,结团更紧促,更有利于保温和减少热量的散失;腹部有更多的空间用于贮藏越冬期间的代谢废物,能使蜜蜂经历更长的越冬期;蜂性越冬饲料越省,产生的排泄废物越少,能忍耐的越冬期越长。
对策:进入越冬期的适龄越冬蜂腹内是否排空是蜂群安全越冬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越冬蜂的培养时间上,应能满足最后一批适龄越冬幼蜂在越冬前安全出巢排泄。
在越冬期,越冬蜂处于半冻僵状态,不应对蜂群进行搬动、震动等,如果蜂团外层蜜蜂掉落箱底,就无法再次回到蜂团中而彻底冻死。
四、越冬蜂巢内的湿度
中蜂在越冬期,蜂团中心的温度下降到20℃以下,蜂团外围的温度维持在14℃,可能更低,而意蜂团的中部的温度维持在20~30℃。蜂群在越冬期,巢内的湿度基本处于60~80%,蜂群调制蜂粮的水分来自箱内空气中的湿度,只有适宜的湿度蜂群才能安全越冬。同时外界的低温与巢内的温度反差,容易形成水蒸气。
对策:在越冬期,应保持蜂群的巢门口保持干燥(作为巢门调控的判断标准)。中蜂团内温度低,能量代谢小,巢门应适度缩小,而意蜂团内温度高,能量代谢大,巢门应扩大。同时可根据蜂群群势、保温措施,适当的开启上蜂路或折叠上保温物使箱角通气。
结束语:培养适龄越冬蜂,使蜂群安全越冬,是蜜蜂养殖的重点也是难度,如果安全越冬措施具体和细化到每个蜂群与规模化养殖相违背,因此,只有了解蜂群越冬的普遍习性和规律,逐步细节标准化,养殖才能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