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籽,人们耳熟能详的农作物。中国人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一种休闲零食。
就是这样一种常见的植物种子。农民年年种植,百姓天天食用,但是许多人并不熟知这个在中国抄的火热的食品是产自哪里。
3000多年前,北美大地上遍布着一种开着紫红色花朵的菊科植物,形态类似于菊芋。 不同于普通的菊科植物的是,它拥有富含养分的大种子。
当北美的原住民遇到食物危机时,他们将这种菊科植物驯化种植,把它富含油脂的种子磨碎作为粮食。
在驯化的过程中,它的茎不再分枝,花变大了,花瓣也从紫红色变成了黄色。
这就是最初的向日葵。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随后将这种有着巨大向阳花朵的菊科植物种子带回了欧洲种植,作为观赏之用。
明朝嘉靖年间,它又随着欧洲的航海船队,万里迢迢被带到了东方,由浙江余姚的临山卫登上了中国土地,开始了在中国寻找家园的历程。
它最初在浙江沿海地区安家。
平湖、海宁、萧山、余姚、宁波从嘉靖时开始种植向日葵。
很快,它便借由完备的水陆交通网络向全国各地扩散。
万历年间,河南、山西、山东开始种植。
康熙年间,大量迁入的内地流民把向日葵种子也带去了东北,辽宁一带开始种植。
那时的向日葵,在中国人眼里,是“菊”的一种。
在种植的过程中,文人们渐渐发现,向日葵的叶子如手掌般分裂,花朵向阳。出生于苏州的明末著名作家、画家、园林设计师文震亨在他的传世之作《长物志》中给了它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向日葵”。
这一中国化的名字迅速在全国传播,成为这种作物在整个中文世界中的通用名。
不过这一时期,中国的向日葵还是与它在欧洲一样,作为观赏和药用零星种植。
据说,万历皇帝很喜欢花朵硕大艳丽的向日葵,命令在宫里固定地点按时令种植以便观赏。
到清末,有吃货突发奇想把向日葵的种子拿去烹调,发现经炒食之后是一种不错的零食。
在吃货云集的中国,一种东西一旦被发现能吃、好吃,便会迅速推广。
向日葵也不例外,栽培渐广。到道光年间,葵花籽在云南和贵州的市面上已经常见销售,清末更是在全国推广。
到民国十九年,向日葵的种植已遍及大江南北,全国23个省区均有种植向日葵的记载。
不过提到葵花籽的品质,当属我的家乡巴彦淖尔。
巴彦淖尔河套地区,四季分明,气候寒冷;阳光充足,雨热同季;平原广阔,水系众多;土壤肥沃,轻盐碱化。向日葵在河套找到了与它的老家——北美——最为相似的生长环境。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巴彦淖尔农民在屋前屋后、地边地堰等处零星种植向日葵。
试种中,河套人发现,向日葵耐盐碱,比普通小麦和玉米强得多,而且还可以肥田,特别适合在河套种植。这一发现使河套农民如获至宝,向日葵在河套得到大面积推广。
因种植面积之广、品种之多,古郡五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葵花之乡”,在巴彦淖尔隆兴昌镇建起了“葵花”雕塑,更是被上海吉尼斯纪录记载为全国最大的葵花主题雕塑。
今年为了推广核桃葵花籽,巴彦淖尔地区举办了数次“河套向日葵旅游文化节”。已然形成了“草原文化”之外的另一旅游氛围。
如果您喜欢葵花,爱吃葵花籽请来我的家乡巴彦淖尔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