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南北各地分布一种菊科石胡荽属一年生低矮草本植物,主产江苏、浙江、广西、湖北、广东等省区,其特点是茎高在20公分以下,多分枝,匍匐状生长,茎表面有蛛丝状毛,单叶互生,叶片楔状倒披针形,长1公分左右,叶边有少数锯齿,头状花序小,扁球形,植物体有气味,鹅不喜欢吃,人们常叫鹅不食草或石胡荽,具有药用价值。今天我就谈谈这种植物的一些情况。
一,“鹅不食草”长啥样
“鹅不食草”是中药名和别名,它的原植物正式中名叫石胡荽,学名为Centipeda minima(Linn.)A.Br.et Aschers.;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菊科石胡荽属植物;这两个名称的来历:鹅不食草始载于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原名鹅不食草;《本草纲目》以“石胡荽”正名并且作了解释,云:“石胡荽,生石缝及阴湿处,小草也。形状宛如嫩胡荽……其气味重不堪食,鹅也不食之。”;石胡荽最早记载于唐代《四声本草》,在《中国植物志》中确定为正式中名。它的别名还有球子草、鸡肠草、满天星、地胡椒等。
其外形特点:一是为一年生低矮草本,高度5-20公分,茎分叉多,匍匐状生长,茎表面有蛛丝状毛;
二是单叶互生,叶片楔状倒卵形,长1公分左右,顶端秃,基部楔形,叶边有少数锯齿,背面有蛛丝状毛;
三是头状花序小,扁球形,直径3毫米左右,单生叶腋,花序梗短,总苞半球形,总苞片两层,绿色;边缘花雌性,有多层,花冠细管状,浅黄绿色;盘花两性,花冠管状,顶部4深裂,浅紫红色;
瘦果椭圆形,有4棱,棱上有长毛,没有冠毛,6-10月开花结果。
鹅不食草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广西、湖北、广东,通常生长在荒野阴湿地方、路旁。
二,“鹅不食草”有什么用途
第一,鹅不食草的干燥全草药用,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在夏秋两季开花时采收,除去泥沙,晒干即可;其味辛,性温,具有发散风寒、通窍散寒、祛风利湿、散瘀消肿、止咳的功效;主要含有甾体类、萜类化合物、黄酮类、羽扇豆醇、川陈皮素、蒲公英甾醇、豆甾醇、挥发油、有机酸等有效成分。药用时请遵医嘱。
第二,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鹅不食草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都有*灭钉螺的作用,它是一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灭螺植物。
需要注意是,“鹅不食草”有同名异物现象,在植物学中别名叫“鹅不食草”的还有其他植物,如伞形科的天胡荽在一些地方叫“鹅不食草”,;菊科的球菊和翅柄球菊在海南叫“鹅不食草”;石竹科的无心菜在《江苏植物志》中记载为“鹅不食草”等等。